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库艺术》第64期专题策划最新出炉!本期将聚焦“方法论”问题,力图深入到艺术家创作过程内部,以独特视角观察、挖掘出每位艺术家不同的个性禀赋、问题意识,艺术主张乃至哲学观、世界观、生命观。以旁观者的视角纪录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点滴心得和微妙感受,提炼与勾勒出一位当代艺术家作品背后丰富而庞杂的隐秘世界。
“方法论”,是一位当代艺术家的观念非常重要的体现。是否构成独特、有效的个人方法论,被看作时一个当代艺术家成熟与否的标志。
方法论中包含了一位艺术家对艺术、生命、绘画,自我等所有认知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解读出一位艺术家的世界观、生命观与艺术观;也可以窥见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极为细微隐秘,鲜少被人言及的部分。
朱其
Zhu Qi
独立策展人、著名批评家,文化部国家画院理论部研究员
采访人_与谙
库艺术=库:当代艺术大家往往有其独到的艺术方法论,而中国当代艺术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积累,也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艺术家,但更多还是在风格、技法、材质、效果方面的考量,很少能见到形成完整的个人方法论的艺术家。这是为什么?
朱其=朱:西方现代主义之后,一件作品至少有一个自己的语言方法,这是一个很自觉的事情。语言方法的建立跟艺术史谱系的竞赛是有关系的,艺术史中很多前代大师用过的语言方式就不能再用了,要去开创新的语言方式。我曾经提到过艺术语言的“一级模式”、“二级模式”,“一级模式”就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语言方式,比如像杜尚、塞尚;但不可能每个艺术家都创造“一级模式”,进入艺术史的大部分艺术家实际上是“二级模式”的开创者,即在创造性大师的“一级模式”的框架下进行一些局部的创新。
中国的艺术家在语言方法上普遍缺乏自觉。方法论是指在艺术史上贡献了一种独特的方法,如果你对艺术史不熟悉,怎么会有自觉的方法意识?中国艺术史传统本身的方法意识也不强,像文人画体系,大家用的基本方法是一样的,而且这个基本模式用了一千年,就是在类型形象下表现画家的书法功底和诗性感觉,而不是强调语言方法的创造。中国艺术如果说开始讲求方法论的创新,还是在现代艺术之后。但到现在为止,大部分艺术家还是不太喜欢将自己的作品作为一种自觉的方法呈现,更多是倾向于一种东方的神秘主义、直觉、修养和才气的本能流露,在艺术方法论上与前代大师拉开距离的这种想法不强。
我前一段时间在微信上讨论电影,其实也涉及到这一问题。我以前比较关注语言方法很明确的电影,比如像戈达尔、格林纳威,他们的每部电影就好像当代艺术各种手法和形式的集大成。但还有另外一种电影,几乎看不出什么明确的方法,比如法国新浪潮导演侯麦的电影,没有很强烈的形式主义语言,主要是传达一种人性与社会的感觉,但不妨碍其成为大师。但要达到这种“无法之法”的创造,其实比讲究方法的创造更难。
中国的艺术、文学传统推崇的最高境界是“无法”,但一千多年来有几人能达到?六祖慧能不读书也成了高僧,但有几个慧能?你希望学慧能,但你并不是慧能。中国历史上武术、中医、诗歌、古琴、绘画等等各个行业的大师,即使到了晚年完全出入自由,但在青年、中年时期还是把他这一行业的历史和方法全部梳理过一遍,只有掌握过历史上的谱系再抛弃,才谈的上真正进入“无法”的境界。就像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大部分中国艺术家没有自觉的语言方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先天不足,学院的训练不够。中国的美术学院更多是训练一种作品制作技术和流程,但对艺术史语言谱系的训练基本没有。方法论更多是指观念和艺术史论方面,而不是指制作方法。语言的方法论更多是指观念与方法在美术史语言谱系中占据什么位置,有怎样的推进。
康定斯基作品
库:我们无法先于艺术来定义何为艺术。在杜尚之前我们无法将小便器当做艺术品。真正的创造背后是观念的颠覆与对艺术、社会深刻的认知,还有巨大的勇气。所谓创造性的缺失,是否也因为内在创造的冲动仍然不够强大?
朱:今天做艺术已经与一百年前康定斯基的那个时代不一样了。那个时候艺术的很多领域还没有开发,还有大量创造“一级模式”的空白地带等待去开拓和填补。到了“二战”之后,“一级模式”已经基本被做完了,如果你还在绘画,至少在图像上只能是一种类型语言的创造。2019年初我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看了一个“1960年代之后的德国艺术展”,看的时候我就在想,当时德国也有很多人在做行为、video、装置艺术,但最终真正成名的还是在现代主义框架下继续进行绘画的这批人。虽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绘画已经不是主流,但德国还是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画家,他们在一种类型绘画的框架下还是做出了一些新意,因此也获得了艺术史的承认。但要是在康定斯基的时代,如果你只是在别人的类型框架下做艺术,肯定会觉得你创造性不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在艺术自身的系统内已经很难开拓“一级模式”,只能从其他学科门类引进跨学科的方法,比如像哲学、文学、文化理论等,当代艺术就引进了“文本”的概念,这其实是后现代小说和文学理论的概念;还引进了语言学、符号学的方法,把形象看作符号;再比如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消费主义、女权主义等,当代艺术的很多语言方法是从其他学科引入的。
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确实比较难,六、七十年代之后,艺术创作越来越成为一种思想与知识的集成,要求艺术家掌握大量跨学科的知识。这不要说艺术家,对一个批评家来说都是很困难的。最近十几年,更多变成对高科技技术和基础理论的吸收,比如像量子力学、网络技术、生物基因等。在这一点上,西方艺术家可能会好一点,他们有科学实验的传统,中国的艺术家一般对理工科的知识不太感兴趣。但今天如果要有新的语言方法的创造,必须迈过跨学科知识集成和技术集成这两个门槛。否则就只有祈求天分和本能了。
基弗作品
库:按照您的意思,中国当代艺术在语言方法建构上还是需要继续补课的。
朱:补课肯定是要的。一个艺术家感兴趣的语言脉络和对这一语言脉络的历史熟悉与否,从作品中是能看得出来的。中国艺术家大部分还是对所从事的语言脉络有局部了解,另一半是依靠本能,对自己所从事的语言脉络有系统了解然后再去创作的,这样的案例很少。就绘画来说,当下基本没有可能依靠本能成为大师,就绘画而言,一定是要对绘画的历史有系统深入的了解之后才可能有所推进,否则至多是一个民间画家。
不对本专业有系统了解也成为大师,在哲学和文学上之前有过先例,比如像维特根斯坦,他在写《逻辑哲学论》的时候,对哲学史并不是系统的了解,但他成为了大师。但在今天这种可能性也不太大了。正如有人说,今天所有的西方哲学都是对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再解释。维特根斯坦之所以可以靠天资成名,是因为他正处在西方哲学希望走出西方哲学系统,吸取东方哲学像印度哲学或中国禅宗的特殊时期。维特根斯坦实际上很大程度脱离了西方哲学的体系性,进入了后哲学阶段,包括海德格尔也是如此。
在人类的历史上轴心时代的先哲,像耶稣、柏拉图、孔子等,他们面对的是大片空白的荒原等第一个人去插旗。他们的时代是发明基本名称和术语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基础议题作初步的谈论,后面的大师看问题其实比他们深入和层次丰富,但只能在他们的定义的语言和思想框架下做一些修正或再阐释而已,今天的艺术、哲学、文化,凭空创造的空间已经没有了,就像今天的地球一样,没有哪块空间还是无主之地。
科技艺术领域目前还只是一种技术手段,没有成为一种语言方法,其实是通过一种新科技手段去呈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观念艺术或者文化理论的概念,还没有从中找到自己的艺术哲学和语言方法。就像二十世纪初的电影,在方法上实际是模仿绘画和小说。到了二战之后,电影才有了自己的本体理论、叙事方法和影像语言,这时传统的艺术媒介像绘画和小说,又反过来模仿电影的语言和方法。
虽然艺术家成为不了理论家和科学家,但不意味着你一点都不用了解,还是要掌握这个时代艺术理论和科技的基本常识。不能说成不了理论家和科学家,就一点都不去了解。就像每年出那么多书,读都读不完,不代表就可以不读书,尽量多读一点还是有益的。而且,其中真正有价值的经典也不是特别多,有生之年还是可以努力去读完的。
格哈德·里希特作品
延展阅读
欢迎点击下图了解
本期导师课题专访
往期导师授课回顾
顾 黎 明 讲 学 实 录 | 抽象语言的方法及多向度的延伸
作者:库艺术KUART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