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教育改革,能改吗?
美术教育改革座谈会上的发言
彭德
中国教育能改吗?我看改不了。改革的阻力,不在教师,不在学校,在教育部。中国教育是自上而下推行的,顶层是教育部。学生处在这个结构的底层,成了没有自主权的精神奴隶。这同封建社会官吏管制民众的传统一脉相承。比如刘备当过豫州的首席长官,官名豫州牧。豫州的民众如同羊群,刘备是拿着鞭子的牧羊人。在中国的大学,学生常常连能够自由吃草的羊群都不如,他们对必修课没有选择权,对教材没有选择权,甚至对教师没有选择权。
中国大学教育的僵死模式,是个死结。它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首要条件。丧失兴趣的学生,充其量只能成为应试机器,欠缺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旦进入社会独立工作,立即变得脆弱和无能。中国大陆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不敌韩国。中国人和华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物,同中国大陆大学的专业教学没有关系。中国的教育改革空谈的几十年,没有什么成效。
公共课在大学课时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学生不学就不能毕业。有些同艺术关系不大的必修课,课时还很多,无助于艺术类学生的学业。这类损害艺术类学生直觉的学问,有什么用处?学生缴了很多学费,学的是他们不感兴趣的学科,没有人征求他们的意见,这很荒谬。
大学扩招带来的是教育的产业化。既然实行产业化,就应当按产业化的规矩办学。产业化的大学如同超市,师生关系如同售货员和顾客。在超市,顾客是上帝;在学校,学生是下人。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自主权,一切都是被授予的。如果实行教育改革,首先要保证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由他们决定学什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有一门不合格就不能毕业,任何带课老师都有可能据此整肃“不听话”和“不爱学习”的学生。因此我强烈呼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两门课程优良,应准予毕业。其中有一门特别突出,还可以获得奖励。
作者:彭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