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收藏初识
江苏无锡市图书馆
王珂
盛世重收藏。
收藏是多样化的,它决定于收藏者的情趣爱好。同时,收藏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它涉及到对收藏物历史流传渊源、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形态形制沿革演变等等大量相关内容的知晓程度和研究深度,对收藏的品质和品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历史悠久,古籍文献浩如烟海,同一种书有初刻、重刻、翻刻、补版、递修之差别,有官刻、私刻、坊刻之不同,一种书的版本有几种、十几种甚至几十种的情况非常普遍,不同版本的收藏价值当然是不同的,所以,有志于古籍的藏家应该下点功夫研究学习相关知识,以审别版本、品鉴珍本。古籍流传至今,其形态种类很多,本文对木刻本的一些基本常识进行归纳和叙述,以资收藏爱好者参考。
常见的木刻本均为竖排、墨印、线装。书名页后有牌记(刊记),用以刊行年月、地点、刊行人姓名或堂号。书口有鱼尾、象鼻,记书名和卷册,版芯有单边栏或双边栏以及界行,书中常见用朱、墨笔题写的题跋识语和眉批,书套用布函或板夹。
雕版印刷自唐代开始,经过五代的发展,到两宋时期极盛,当时的官私刻书机构遍布大江南北,技术相当成熟,风格也日渐分明。“纸坚刻软,字画如写”,“凡宋刻有肥瘦两种,肥者学颜,瘦者学欧”。宋刻本清雅俊朗,具有贵族气度又不失书卷风雅,其价值可想而知。因此,宋刻本历来为藏家所苦觅、珍爱。早在明代便对宋版书以叶论价,“汲古阁”主人毛晋曾经布告“有以宋刻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二百”。清“士礼居”黄丕烈云:“闻无锡浦姓书估,持残本《孟东野集》,索值,每页原银二两”。宋代至今已有千年,宋刻稀少,当然珍贵,但也并非清代嘉道之际版本学家顾千里所说的那样:“宋本书,无字处也好”。清代学者王士祯在《居易录》中讲了一句很中肯的话:“今人但贵宋椠本,顾宋椠本也多讹舛 ,但从善本可耳”。
元代刻书皆效法赵字为美,不象宋版书那样,皇帝的名讳、庙讳处处可见。元朝是蒙古贵族建立的王朝,元初诸帝不习汉文。到至元六年确定以八思巴创新的蒙古新字为国字,对汉字删繁就简,因而在元刻书出现多用俗体字和简体字,可算是元刻书的又一特点。
明代刻书早中晚三个时期的风格不同、特点有异。明初至正德期间的刻书,字体仍用赵体,与元刻相象;嘉靖至万历时期,逐渐仿宋,为方正的仿宋字;天启至崇祯时期,字体由方变长,讳字重见于版面。弘治以后,铜活字盛行,以无锡华家、安家印本最为著名,其价之高,几近宋版。
清代三百年,刻书之多超过前代,尤其到乾嘉时期,考据学大盛,校勘严谨、精审可靠,写刻精本层出不穷。现今流传的大都是清刻本。康乾嘉期间的刻书,纸质优良、刻工精致,字体秀朗,版面大气。咸同以后,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状况的变化,对刻本印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时期,铅印、石印技术逐渐扩广,逐步取代了雕版印刷,成为印书的主流。
古籍除印本之外,还有稿本、抄本可资校雠,也很值得收藏,而且为很多藏家所宝爱,但往往有贩书牟利者,或去头掐尾、或李代桃僵、或满纸乱抄。更有甚者,假冒制作、大行剪裁、恶抄胡拼,令人费神。因此,收藏不能莽撞,需细心善择。
古籍收藏非常注重“全”,断章缺页甚至卷册佚散的古籍,其价值往往有天壤之别。一部古籍是初刻本还是重印本、补版本,也有着明显的价格差异,初刻本刀锋乍现、墨色如新、有如凹凸,而后者往往版框皲裂、墨色涣散甚至字迹不全。重刻本和翻刻本,常见校对疏漏、缺行短句、少字错字,这都是藏家在鉴定本子时最基本的注意点。
本子到手,要尽量寻找相应的佐证,牌记、序言、跋语需要认真阅读推敲,而批语和印章则反映本书的流传沿革。藏书印之用,在于征信,以示某书曾为某人所有,顾历来很受版本学家、目录学家和藏书家的重视,好印章字体温雅而端庄,刀法凝练而沉着,绝无半点匠气,令人叹为观止。印章制假很多,极需小心。
古籍的收藏注重考证,藏家理应好古敏求,要对相关工具书和史实尽量了解。如《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中国丛书综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四库全书》、《明清藏书家印鉴》、《古籍拍卖总目录》等等,都是可以进行很好比对、考证、鉴定的工具书。
古籍收藏代不乏人,很多大家都以钜藏闻名。近年来,古籍收藏热潮叠起,拍卖会上古籍价值也迅速叫高,宋元刻本已不得现,明刻本也是凤毛麟角,清刻本的价格大幅跳高,就连石印本和民国铅印本也身价百倍。
古籍收藏不仅是升值、保值的一项极好投资,同时也是一件具有无穷乐趣的雅事。或列于架上、或捧在手中,古色古香,朱墨粲然,开卷一乐,人生复何求?
作者:老赵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