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自詹建俊先生
《中国油画的自觉与追求 — 中国油画学会成立15周年大会主旨讲话》
就当前我们油画艺术状况,我认为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一)艺术追求停留在满足于表面化的倾向,它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作品的精神内涵。我们许多油画作品往往幅面很大,画面人物众多,但认真品读起来大多缺乏深层的内在追求,首先在选择题材内容上多是一些生活的表面现象,常常画的不是在路上走来走去的人们,就是各种集市人群之类,问题不在于题材而在于缺乏透过现象表面作深层发掘。作品中反映出对社会生活的人文关怀不够,观察不深,只注意到人们的身份、外形特征和表面细节,满足于对社会表面生活的直观描画,而缺乏对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的探究,和当代社会精神层面的表达。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我们应当对当代社会投以更大的热情,使作品更加充满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我们唯有深入的关心社会、关怀人,拥有高度的人文精神,我们的作品才能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二是关于油画的艺术语言。新时期以来,在油画艺术领域最大的变化是在艺术观念、样式上的跟进与掌握,对外国各种艺术语言上的风格流派,我们有了相对应的和近似的研究与把握,从而呈现出多元和多样的面貌,但究其艺术品质又都存在相当的问题,这一状况不仅反应在追求现代风格的手法上,同样在向传统写实油画的追求中也存在着表面化倾向。这与我国当今城市建筑存在的情况相似,现在全国各个大、中、小城市快速地建起了大规模的新楼房、样式十分繁多,可以说外国有的我们全有,不仅有新式的高楼大厦而且连美国白宫和欧洲古堡、小镇我们都不缺。那么,我们还缺什么呢?我们缺的是所有这些外观后面的精神内涵,缺软件,缺素质,缺品格。中国油画的状况与此多有相像之处。我们的油画艺术发展从传统写实到现代与当代的各种风格的艺术面貌也都有了,但是不少作者仍存在表相的学习,缺少对艺术品质的深度与高度的认识与把握,油画史上所形成的各种艺术流派与样式都有其内在的思想支撑和语言特色的标准与规范。这些标准不是框框,而是水平,是完美的艺术高度和范例,并不是画得真实细致就是“写实艺术”,也并不是画得粗放任性就可称为“表现派”。在这些绘画语言问题上,有些画家已经非常重视艺术品质上的修养与提高,自觉地已经在作切实的研究与努力,并且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艺术水平与高度。但是还有不少画家处于朦胧状态,反映出在造型上含混空泛或满足于简单概念,色彩上单调、生涩,往往以描摹等同于造型,以单调等同于单纯,以生硬等同于强烈,以精细等同于完美,以繁杂等同于丰富,如此等等,说明在油画语言上还存在理解不够,能力不强的明显差距。如果我们长期停留在对油画语言的这种空有貌似,而无实质水平的简单地表现上,我们又如何谈艺术的品质与高度?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管作者的构思有多么宏伟,不管作品的幅面有多么巨大,甚至也不管作者的名望与身份有多高,最终都会使人失望,在艺术的标准面前人人平等,作品的艺术水平不是空泛的吹捧和自我感觉可以判定的,所以,若想艺术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我们必须要有自知之明,要能做到清醒的自省和自觉。
(二)当前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个人的艺术风格如何避免走向符号化或空壳化。
艺术贵在有个性,成熟的艺术家都有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都有个人独具的精神特质和审美取向,包括题材选择和艺术手法。我们一些画家也都具备了这些特色,他们都成为了我们队伍中的佼佼者,在艺术上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特别是他们在形成个人艺术特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现实生活的敏锐的感受力和在作品中饱满的精神内涵,以及在艺术上充满活力的表现和旺盛的创造力,都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在他们当中有些人在艺术风格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以后,一些画家就一直停留在已有成就的状态下,维持现状、经营现状,以至不敢离开己有的特色,把这些特色作为个人的标志性符号,唯恐变化之后便会失去了风格个性、失去观众的认同,由此使得这些在我们的队伍中最有才华的一些艺术家逐渐远离了进取的追求,流失了艺术的实质精神和魅力,从内涵到形式慢慢变得苍白与贫弱,个人艺术风格也缩减为一种图形样式、一个空洞的符号,一个失去生命的空壳。其实,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本人品性、气质、修养的自然流露,就是艺术家自己个性的外在形式。而这种个性,不会是仅仅反映在某一件事上,而会反映在各个方面,反映在他的各种言论、行动和交往当中。所以艺术风格会不仅只是限于一种题材和手法,只要是真有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画什么对象都会显示出个人的面貌。在这一点上毕加索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范例。当然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会有他的偏爱,也不是所有艺术家都要不断地转换描写对象与表现手法。艺术题材不一定要变,艺术手法也不一定要变,然而艺术水平需要变,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化与提升,否则就会如古人所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总停步不前,将会越画越差。实事求是地说,这样的一些油画家都是我们国家现有油画艺术水平上最为突出的,他们的水平一般反映了我们国家当代油画艺术的水平。这些艺术家不管自己有没有意识到,客观上是承载了提高当前我国油画艺术水平的使命,希望他们能够自觉地不断超越自己,找回自己的艺术活力,努力前进。
(三)在近些年的油画艺术创作中照片化的倾向日益突出。
不可否认,照相机与图像印刷技术的发展为我们造型艺术带来极大的好处,为我们在工作中收集素材和创作时的形象参考,都提供很大的便利和帮助,但是,绘画与摄影,各有各的艺术特点,绘画创作中照片可以利用,却不应当模仿,特别是在图像大量普遍应用的情况下更不可以照片代替绘画,绘画艺术的魅力在于无论其风格是多么接近自然真实,它仍需要有画家自己通过心与眼、心与手的观察与表现来完成,绘画所创造出的真实与机器反射的影像的真实,在效果与本质上都是不同的。绘画的妙处就在于人的主观精神与情感对客观对象的体悟之后的主动表现,并与绘画技艺之美相结合,使作品呈现出绘画艺术所特有的艺术魅力,照片没有这一特质,照片呈现的形象是客观的自然真实,而绘画呈现的更多是客观通过主观再现的艺术真实,无论就对象的整体与细节全然各不同,即使表面近似也意趣有别。绘画艺术更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不是生活对象的纯客观反映。然而我们有些画家却努力把自己的作品照相化,以此来突出作品的真实性,他们往往利用照片的景物完全照搬翻制,或是对照片加以排列组合,如实摹画。甚至更有些直接通过打印复制照片代替绘画过程或顶替绘画作品。这种把油画艺术对现实的真实表现等同于描摹照片效果的做法,是对油画艺术的专业本质理解不够,对油画艺术的特色要求认识不清。如何利用照片使它为绘画艺术的表现提供助益,而不是用照片消解和代替绘画,这也是我国油画艺术在前进过程中必须澄清的问题。
(四)关于中国油画应当向民族传统文化学习,使中国油画具有中国文化精神与特色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自油画传入我国后就存在不同的理解,到现在也仍然有不同看法,一种主张自觉追求中西融合,另一种认为无需追求,自然会融合,还有一种主张油画是世界性艺术,要追求国际风格,无需融合。这三种观点各有道理,其中主张第一种观点的艺术家共识较多,其实,油画艺术是非常个人的事情,个人按照各自的主张去画是绝对正常而不必求得一致的,这也符合艺术多元化与多样化的要求,无论怎样画,只要画出好画就好。对于主张中西融合的,就应当努力把中西两种不同艺术的优点都学到手,使得这种融合是一个优质融合,通过融合所创造出来的中国油画是一种优质油画,如此才有价值,不过当前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探索中有一些简单化的倾向,缺乏对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的深度研究与领悟,大多着重在写意手法或水墨效果的材料转换与手法的运用。一些作品大笔挥洒、恣意纵横,但少见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与意味,体现的多是西方艺术中所主张的个性宣泄与张扬。其实,写意精神的实质,决不仅止在挥挥洒洒的运笔之中,工笔规整的艺术手法,也并非不具备写意精神,我们在向传统文化学习中更须潜心地深入体悟中国文化中的深层理念与精神,从中提取可资发扬的主导思想,在这一点上当下我国思想家智慧地从传统文化中提出了中庸、和谐、和合、大同等理念加以发扬和运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从其中吸取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领会可资发扬的精神,这是一个学习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滋养心灵的过程,更是一个探索创造油画艺术的中国风格的过程。所有这些,都必须建立在踏踏实实和认认真真的态度之上,不是仅仅运用一些传统艺术的外在元素就可以完成的。“细雨润无声”只要我们自觉地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中国油画必然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出中国所特有的艺术光彩。
作者:李明峰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