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冕、高兆、毛奇龄......为何文人都爱寿山石?

在古代,文人堪称审美的弄潮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14a75c1518c0bf45d10a11c714950a78.jpg

陈达 汶洋石雅人深致扇形雅玩  福建东南2017春拍释出

各个朝代的审美趋势大旗皆由当下最为引人注目的文人群体扛起。作为文化的创造者,由他们所引领传播的审美风尚甚至产生了跨时代的影响力。至今,我们仍然在效仿他们的审美,从追慕传统到接续文脉,为的是延续一种文人式情怀。

 

而寿山石雕中的文人式表达亦是如此,在题材的选用、雕刻技法的斟酌以及作品气质的呈现等多方面,这样的尝试屡见不鲜。但寿山石里的文人味,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b109aae0843b54d88f7a5795cc9d2b58.jpg

阮邦曦  荔枝洞石五宝印章  福建东南2017秋拍释出

沈钧儒有诗云:“吾生尤爱石,谓是取其坚。掇石满吾居,安然伴石眠。至小莫能破,至刚塞天渊。深识无苟同,涉迹渐戋戋。”文人们就是这样,执着地爱着石头,爱着那份自在,那份旷达,以及那份可苍茫亦可精微,芥子纳须弥的天赋灵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977201a03b451f89d1d7d4cd87da8a08.jpg

芙蓉晶石《福海浮雕笔架》  福建东南2011春拍释出

朱熹弟子黄幹的一首诗:“石为文多招斧凿,寺因野烧转莹煌。世间荣辱不足较,日暮天寒山路长。”是典籍所载最早的一首咏寿山石的诗。只不过,那时候寿山石还没有成为文人案头的珍宝,黄幹那首诗也只是有感而发,借物抒情,未必是对寿山石本身有什么感情。

 

论及寿山石与文人们的真正的关系,大约要从王冕说起。黄质《古印概论》载:“会稽王冕,自号煮石山农,创用青田花乳,刻成印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c648f53b870a4d59537b962f2b641570.jpg

吴昌硕篆刻 田黄石印章  福建东南2012春拍释出

王冕玩的不是寿山石,但他是第一个将石材引入印材的人。以石入印,以刀攻石为后来寿山石的横空出世创造了前提,也开启了寿山石三百余年的赏玩历史。寿山石自诞生以来,就具有了与其他灵石不尽相同的品性。

 

它不仅可欣赏、可玩味、可陈设,更可把玩、可摩挲、可雕琢。随意地拿起刻刀,游走于石上,听着那金石交错的清脆声响,在石上留下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印迹。这时候,人已不仅仅是石头的旁观者,而同时拥有了创造者的身份。从石对人单方面的述说,到人与石交互性的“对话”,文人在这其中收获到的无以言表的精神满足感,参差可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c5c1450bb3c0aa311bf4348887e1b685.jpg

葛洪制 博古螭龙纹玉雕印章  福建东南2018秋拍释出

因此文人与寿山石结缘的形式,无非两种。其一是对石头材质本身的欣赏,代表者便是高兆的《观石录》与毛奇龄的《后观石录》,被后世玩石者奉为圭臬。两篇文章都以华丽粲然的文采,对自己和友人所藏之石进行了详尽的描摹,令我们在两百多年后的今日,仍旧可以通过那些词句想象那些被古人称为“神品”之石的风采神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3ed466d608466f1a45b9f32592fbbf4e.jpg

翁燕作荔枝洞石《一纸镇江山》文玩镇纸  福建东南2013春拍释出

另一种令文人与寿山石结缘的方式,就是篆刻了。从明清三百年流派印艺术高峰中可以推测,这种结缘方式不限于地域,流传更广,故事也更多。爱寿山石的人未必懂得篆刻,但是精于篆刻的人却很难不对石头有感情——那一刀一划游走于不同石种之间的微妙分别,若非亲自经历,很难理解。只不过篆刻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已经有了独立的生命,而作为介质的印材常常为人们忽略。然而,倘若稍加留心,篆刻家与石头之间那未曾言表的情结,便不难察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192cacd951fa62a83a8f9559dddf877e.jpg

陈达 芙蓉晶石 红太阳把玩件  福建东南2017秋拍释出

而在玩寿山石的当代,文人气息也从未有片刻稍离。福建东南拍卖2017年释出的陈达老师的红太阳把玩件,引起了一时轰动,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清雅的文人气息,为已经低迷的寿山石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1ea24879c52aac8f1645bd365dcfdb77.jpg

林清卿 田黄石 江畔折柳图印章  福建东南2020秋拍释出

现代作家林语堂在其英文名著《生活的艺术》中写到:“石头是伟大的,坚固的,而且具有永久性,它是静默的,不可移动的,而且像大英雄那样,具有性格上的力量,它们像隐居的学者那样,是独立的,出尘超俗的,它们决是古老的,而中国人是爱好任何古老的东西的。不但如此,由艺术的观点上来说,它们是宏伟的,庄严峥嵘的......”这段话精确地道出文人爱石的本质,正好为本篇文章作结。

 

 



参考资料:

《寿山石里的文人味是如何炼成的?》 寿山石文化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