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者按
《独立品格》第二十五期,继续推送艺术家张羽以指印方法呈现对“雕塑”这一艺术形式创作上的思考,这是艺术家于2007年撰写的一篇自述《以“指印”方法论超越雕塑》,从艺术行为反思理念上的认知。
张羽自2005年开始思考并创作了超越传统雕塑方法,尤其是对雕塑理念的改变,这些以指印方法创作的有意味的、行为式的泥作品,曾于2017年应邀在台湾东海大学美术馆举办个展时,在展览现场以行为方式创作了部分《入泥的肉身》作品展出,2018年应邀在台湾弘光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举办“捏造:张羽存在艺术”个展。 这篇笔记尽管文字不长,但信息量很大。
另外,去年10月张羽应邀在上海昊美术馆举办“我与博伊斯”个展上,第一次在国内展出了至2005年以来的雕塑作品。当然张羽并不认为这些作品就是雕塑作品,不过这并不重要。他让我们看到了何为“不雕不塑,不增不减”,这一理念在表达中的作用。张羽在这次个展提出了,他坚持已久的“我摁故我在”,这是对《入泥的肉身》作品的最好诠释。
作为具有艺评家理论思维的艺术家张羽提出的问题是尖锐的。显然,他的理论观念和认知是极其个人性的,也正因如此,他确实开辟了一条新路。观念,既方法,亦表达。
张羽于天津工作室创作 《入泥的指印 》 2005年
以“指印”方法论超越雕塑
文/ 张羽
重新开始《指印》艺术创作一晃七年了,对“指印”方法在宣纸上的不断深入探讨的同时,逐渐开始了“指印”在其他媒材上表达的尝试。对经验的不断突破或否定,这一方法在认知上让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张羽 入泥的指印NO.1 陶泥 漆 2005年
倘若将“指印”所表达的视觉转换不同方式的呈现,其表达可否打开人与自然的进一步关系。在人与物之间、创作者与自然之间、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表达能否获得对传统转换的当代认识?在石头、泥上摁“指印”就是这样诞生的。石头上的“指印”如同“点苔”的雕塑或一种现成物的装置形态艺术。
由平面的行为“指印”转向立体的现成物指印艺术,相对平面具有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反差。顺延着这个维度我思考了诸多的可能性。从将“指印”点在石头上开始又摁在了泥上,种种纯属直觉撞击思考使然。《入泥的指印》便如此开始了。在泥与石头和平面宣纸上摁指印,是完全不同的呈现。“入泥的指印”虽形于雕塑,却让我发现了入泥的“指印”形态走向雕塑的相反——“不雕不塑”。
张羽 入泥的指印 黄泥 2006年
张羽 入泥的肉身 陶泥 电窑 2007年
在泥上摁“指印”行为动作表达的是“摁”也是“入”,不是“雕”更不是“塑”,而是肉身手指入泥的行为呈现。于是,指印让我有了重新认识雕塑艺术那种始终以造型为目的的模仿的再现艺术。因手指指印摁入泥不是成就雕塑,入泥本身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观念。在无意质疑雕塑方法论时,却对雕塑创造了新的方法、新的表达,也改变了雕塑那些原有的观念。指印方法论为进一步追问对主体呈现的表达提供了两种可能:
一、指印摁于自然的石头(现成物)在于表达“点苔”的创造艺术。指印“点苔”可以是随意的、也可以强调主观意念的呈现。事实上,“指印”也好、“点苔”也罢,都是作为对艺术观念的表达。其表达的核心指向是将创作者(主体)的肉身存于石头上(媒介/客体)。这一表达区别于现成品观念艺术,在于呈现了创作者是如何将主体的肉身存于石头上。而“点苔”这一行为表达本身,呈现的是一种创作者与自然之间、抽象与具象之间的主体存在状态。
张羽 入泥的肉身 17x16x15cm 雕塑泥 2008年
张羽 入泥的肉身 黄沙泥 柴烧 2009年
二、将“指印”随意摁在捏造的无形的泥上,起初我是以指印方法将无数的泥球摁在不规则的泥形上,使初始的泥形“长”出新的结构。这个生长的形状事先是无法确立的,是通过指印方法不断的将泥球以摁压指印的方式堆砌成为不确定的某种形状,是渐渐生长起来的。从无形生长新的无形。从无规则的,但似乎又有一种不可言状的秩序,伴随着变化。摁压泥球的指印是层层叠叠的,在有序与无序、抽象与具象、具体与自然之间,这便是《入泥的指印》将肉身真实存在的一种雕塑式的表达。
另外我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尝试,以手指直接摁入泥中,不去呈现指印痕迹,指印、身体、肉身会是怎样的关系?或许探讨主体肉身入泥是一个新的路径。此时,我不在意指印与契约或身份如何,更在意“指印”是我艺术表达的一种观念,身体、肉身更是一种直接参与的表达关系。
张羽 入泥的肉身 黑泥 柴烧 2011年
记得儿时蹲在地上玩泥巴的游戏,双手、胳膊及身上沾满泥巴,泥巴贴在肉身上的感受是强烈的。仔细想来,肉身触泥的觉知带给我的是一种感知状态。
一直以来我们对雕塑的理解当然是“雕形”或“塑形”的造型,这是毋庸置疑的雕塑理念,但这一点正在被“指印”方法所改变。雕塑重的是“形”,而指印破的是“形”。很明确,指印方法论创造的是一种无形之形。那么,“指印”在破除雕塑规则后将要建立怎样的秩序呢?这对我很有诱惑。没有具体泥形结构的表达靠什么打通创造艺术的关系,其造型的形式如果不重要,那就像指印一样,重要的是表达,显然方法是创造艺术的重中之重。重复指印如果导致“无形”,而手指摁入泥中就是无中生有的一个个身体入泥的洞穴,于是“指印”方法让我遇见了一个新的世界。就是说,方法才是认知的睿智所在。
张羽 入泥的肉身 白泥 柴烧 2014年
对我而言,想做的和想达到的是一种在想象之外的意想不到的遇见与偶然,具有趣味的、却又不在于趣味。
这一呈现是极其个人化的、跨越文化的,并能承载创新的当代精神。
总之,“指印”是自然的、从容的、有分寸的、更是独立的。
“指印”还在发展。但我们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艺术的功能不仅仅是赏心悦目,更是发人深省。这便是艺术家的工作。
张羽 入泥的肉身 白泥 电烧 2015年
显然“指印”有备而来,其方法无意间“撞翻雕塑”概念。我们知道雕塑自古典再现物像后,曾创造了抽象形式的、身体行为的、跨学科场域的,甚至提出了“社会雕塑”这一超媒介概念。无论边界怎样被打破,表面上如何裂变,其根本没有离开过模仿的再现形式。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从没有发生过任何改变。艺术的发展再也不可能像杜尚那个时代以拓宽艺术边界轻易获得原创,如今重新确认创造艺术的可能不再是突围边界,而是突破底线。
2007年12月8日于大山子
张羽 入泥的指印NO.8 雕塑泥 漆 2006年
张羽 入泥的指印NO.12 陶泥 漆 2006年
张羽 入泥的肉身 灰泥 2006年
张羽 入泥的肉身 雕塑泥 2006年
张羽 入泥的肉身 红泥 2006年
张羽 入泥的指印 黄泥 电烧 2007年
张羽 入泥的肉身 25x19x18cm 灰泥 2008年
张羽 入泥的肉身 18x16x10cm 雕塑泥 2009年
张羽 入泥的肉身 白泥 柴烧 2009年
张羽 入泥的肉身 黄沙泥 柴烧 2009年
张羽 入泥的肉身 黄沙泥 柴烧 2009年
张羽 入泥的肉身 红泥 柴烧 2009年
张羽 入泥的肉身 黄沙泥 柴烧2010年
张羽 入泥的肉身 黄沙泥 柴烧 2010年
张羽 入泥的肉身 黑泥 柴烧 2011年
张羽 入泥的肉身 黑泥 窑烧 2011年
张羽 入泥的肉身 红沙泥 柴烧 2012年
张羽 入泥入土的肉身 黄沙泥 柴烧 2013年
张羽 入泥的肉身 黄沙泥 柴烧 2014年
张羽 入泥的肉身 白泥 电烧 2015年
关 于 艺 术 家
张羽|Zhang Yu
字 郁人 号 石雨
著名艺术家、独立策展人、艺评家、资深编辑
主要简历:
张羽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标志人物。生于中国天津市。1979年考入天津杨柳青画社,从年画刻版、年画创作、国画复制做到高级编辑。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上世纪80年代参与创办并编辑《国画世界》丛刊、策划出版《中国现代水墨画》;90年代创办并主编《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走势》丛刊、《开放的实验水墨》,以此推动中国实验水墨发展,成为水墨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领军人物;曾创作了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向的《灵光》《指印》《点苔》《入泥的肉身》《上墨》《上茶》《上水》《上酒》等系列作品。
作品曾先后应邀参加了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P.S.1当代艺术中心、旧金山现代艺术馆、西雅图亨利美术馆、芝加哥斯玛特美术馆、西雅图艺术博物馆、洛杉矶郡立美术馆、塞勒姆市迪美博物馆、斯坦福大学坎特艺术中心、长岛大学希尔伍德美术馆、匹兹堡大学弗裹克美术馆、缕堡Depauw大学美术馆、墨西哥蒙特裹当代美术馆、英国亚特兰蒂斯美术馆、沙奇画廊、意大利罗马当代艺术馆、法国裹尔瑞月宫美术馆、瑞士雷特博尔格博物馆、爱尔兰当代美术馆、西班牙帕尔马美术馆、巴塞隆纳美术馆、马德里美术馆、孔德杜克中心、德国柏林博物馆、哈勒博物馆、莱比锡大学博物馆、格平艮市立美术馆、奥地利维也纳也纳艺术家之家、丹麦路易斯安那现代美术馆、智利国家美术馆、波兰华沙王宫美术馆、克拉科夫国立Manggh博物馆、澳大利亚国家艺术博物馆、罗马尼亚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日本京都美术馆、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上野森美术馆、福冈亚洲美术馆、横滨当代艺术馆、俄罗斯比纳耶乌现代美术馆、韩国首尔弘益大学美术馆、广州市立美术馆、大田美术馆、李应鲁美术馆、木浦市立美术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新加坡科学艺术博物馆、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壹北市立美术馆、关渡美术馆、香港艺术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昊美术馆的群展及个展,并有几十件作品被国内外多家艺术博物馆、艺术机构收藏。
主要代表作品:
《灵光系列》《指印系列》《入泥的肉身》《上茶》《上酒》《上水》《上墨》等;张羽的艺术创作被广泛收录于中国知名艺术评论家高名潞、巫鸿等的重要艺术史著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