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明代紫砂名壶

明代是紫砂正式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的时期,尤其在嘉靖至万历年间,紫砂从日用品陶器中独立出来,讲究规整精巧,名家名壶深受文人仕宦的赏识,入宫廷、出海外,奠定了宜兴作为紫砂之都的基础。紫砂陶品种繁多,紫砂茶壶尤其以其独有的实用性与艺术鉴赏性相统一的特性,成为传世精品。


壹 明代早期紫砂


早期的紫砂壶是供煮水之用,做工粗糙,变化很少,形制仅有高颈、矮颈、提梁和六方长颈等,这时的紫砂壶、把、嘴、身采用铆接法,与明中叶后流行泡茶用的紫砂壶差别较大。

明代紫砂名壶


明紫砂提梁壶

明代紫砂名壶


明-筒形壶

明代紫砂名壶


明-嵌盖大圆提壶



贰 明代紫砂的兴起


明代周高起在他著的《阳羡茗壶系》一书中说过,最早做宜兴紫砂壶的是湖父金沙寺僧,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但在其之后,紫砂才算是发展起来了。“有供春制壶,其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供春,第一位有文献记载的壶艺大师,做得仿自然生态的壶被当时的文人墨客们喜爱。金沙寺和供春所生活的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公元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由此也被看作为宜兴紫砂产品真正形成工艺体系的时间。

明代紫砂名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春款树瘿壶

嘉靖后,出现了一大批制壶名家。创作出了多款壶型,流传至今。由于迎合了当时士人浅尝低吟、自斟自饮的茶风,紫砂陶壶逐渐被精于茶理的文人所关注和喜爱,众多文人雅士参与设计制作,赋予紫砂壶以文人艺术品的特质。紫砂壶艺术已具备高度的艺术品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也促使紫砂壶的造型趋向小型化。



叁 明代紫砂的成熟


明代紫砂名壶


宜兴时大彬制紫砂壶

明代中叶,制壶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技术精湛,迎来了中国紫砂陶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在万历年间继起的名家有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师徒三人,他们的壶艺都很高超,在当时就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誉。以时大彬为代表,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

明代紫砂名壶


宜兴窑“时大彬”款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

当时有一种形制是以紫砂为胎,里外挂釉,明中叶宜兴更盛行生产此种产品。其釉色乳浊而富于变幻,与宋代河南钧窑窑变釉有某些相似之处,明人称之为“宜钧”。高档次的宜钧制品能够达到宫廷御用的标准,皇家开始使用宜钧做文房陈设瓷。故宫博物院旧藏的明代宜兴窑器没有发现“素面素心”的本色紫砂,雕漆和挂釉紫砂是明代旧藏的宫廷紫砂的特色。

明代紫砂名壶


明代宜兴窑紫砂雕漆提梁壶

明代紫砂名壶


明代宜均

而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的作品技艺高超,所制品种很多,并善于配合紫砂土色。他对配泥也有独到之处,能配出十几种泥色,真是「种种变异,妙出心裁」。此外,他还擅作仿古铜器壶,手工精细,壶盖与壶口能够密不透风,所制的长爪兽的形态,亦是仿青铜器的形制,有古拙味道,非同凡响。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代紫砂名壶


明徐友泉仿古盉形壶

紫砂艺术发展到此阶段,遂真正形成宜兴陶瓷业中独树一帜的技术体系。这其中也有着时大彬以前的父辈们(包括时鹏、董翰、赵梁、元畅四大家在内)的共同实践经验,但时大彬是集大成者,经他的总结力行,成功地创制了紫砂常规上的专门基础技法。

明代紫砂名壶


明-时大彬制特大高执壶

万历以后的天启、崇祯年间(公元1621-1644年)著名的紫砂艺人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惠孟臣和沈子澈等。其中以惠孟臣的壶艺最精,为时大彬以后的一大高手,他所制作的茗壶,形体浑朴精妙,铭刻和笔法极似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在我国南方声誉很大。在清初雍正元年(公元1733年)即有人仿制"孟臣壶",其后仿者更多。署款铭刻开始盛行,出现了代镌铭款的文人刻家。

明代紫砂名壶


明 秋水壶

明代后期紫砂器的快速发展,更与当时宜兴整个陶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当时陶类中的商品经济颇为发展,丁蜀镇一带逐渐形成为集中的产区。至明末宜兴紫砂器也由葡萄牙商人远涉重洋运至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红色瓷器"、"朱砂瓷",成为欧洲市场的热销产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