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王同科:八旬老人五十个春秋的笔墨情缘
撰文:安金星 摄影:李 春
天气晴朗,惠风和畅,在甘谷北山农村的一个小院子里,经常会看到一位老人在伏案挥毫,书写出一幅幅漂亮的作品,这位老人名叫王同科,今年八十二岁,研究书法五十余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视频】八旬老艺人王同科在创作
说起王同科老师的书法情缘,那可得追述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人都很穷,买不起笔墨纸砚。王同科就想办法,以水为墨,以地为纸,用苜蓿根做笔,练得不亦乐乎。他是一位乡村赤脚医生,经常走村窜乡,而且每到一个地方,门上的对联,悬挂的字画,山场上,庙宇上的牌匾都成为他学习的素材范本,并且抄录下来,久而久之,装订成册,搜集了十来本,每本二百页,成为珍贵的资料。正当他意气奋发大展身手之时,多舛的命运突然降临,老伴去逝,留下五个年幼的孩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一夜之间,这个刚强的农村汉子头发白了,为了将孩子抚养成人,再未续弦,一心一意扑在儿女身上,含辛茹苦几十年,现在儿女们己长大成人。令人高兴的是,他的十六个孙子,个个都考上了大学,有一个博士博士后,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有两个硕士研究生,分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浙江大学,每当说及,王老师就会喜笑颜开,滔滔不绝。
图片
如今的王老师,儿孙满堂,就把书法作为他的生活重心。他苦心钻研,提升书法意境,参加各种培训班,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经常和县内外书家面对面交流。寒来暑往,勤学苦练,他的书法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有很大的提高,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无所不能,尤其是对行书更是情有独钟,心摹手追,逐渐行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家里,凡是有空闲的地方,都是一卷卷宣纸写就的书法作品,他的书房,地面上,条几上,书架上也都是一捆捆、一摞摞的书法作品,有中堂对联的,有四条屏的,有斗方的,有团扇的,有扇面的,应有尽有。
图片
“书法有法”是王老师的口头禅,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进狂沙始到金。几十年,王老师苦尽甘来,不但儿孙满堂,而且书法有成。书法作品先后参加国家、省、市、县书画展,摘金夺银。电视柜上那一个个金光闪闪的奖杯,奖牌,见证了主人的成就和辉煌。
但愿王老师健康长寿,艺术常青!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