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广东陶艺从“演绎泥性”、“超越泥性”再到所谓的“女性陶艺”,都在从陶瓷材料自身以及社会学的话题来阐述艺术的问题,一方面如同坐井观天,缺少对广东活跃的陶艺创作的敏锐把握;另一方面大多邀请广东以外的艺术家装点门面,这势必造成广东搭舞台、外人来唱戏的局面。这一切事实上缘于我们选择的角度,它排斥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创作,足见选择者的“麻木不仁”。生活方式和思想的改变是微妙和细微的,异化也是一个过程,一旦我们改变了我们的惯有思维,才能感受到思维的脉动和变化的巨大差异。
因时间而带来的变化和改变让我们看清了广东拥有极其活跃的创作队伍。异化早已不是简单地对材料本质主义的批判和摒弃,或是对陶艺思想认识的改变,艺术家们更应呈现自己的思想、精神,通过媒材嵌入自己的灵魂、感觉。陶艺不是陶艺的问题,艺术不是艺术的问题。陶艺如果仅仅是种手艺和某种行业,那必然是我们的悲哀。今天我们邀请几位仅仅把陶瓷作为媒材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呈现给大家更为广覆的视线和角度。他们有的挑战我们通常的伦理定式,触及我们对生命、人性的思考;有些通过材质的转换,融合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有些追求传统与现代,绘画与雕塑的契合;有些利用数码技术再现、表现审视我们当下生活等等,他们用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用陶瓷材料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创作自己的作品。
陶艺似乎总比绘画、雕塑慢了半拍,今天我们所谓的圈子,还在考虑陶艺的当代性问题。事实上,我们的雕塑、陶艺根本就未能完成和消化西方现代主义的体系。今时今日,由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火爆,似乎许多已不重要,似乎我们由于市场的价格找回了某种缺失的自尊,也正是市场的冲击,打破了固有的价值系统。然而,陶艺的问题在于,传统的价值系统仍然主导着我们的陶瓷艺术,官方的系统并未有何作为,民间的系统仍趋于传统审美趣味。现代陶艺并未像绘画、雕塑那么幸运,并未进入当代的艺术语境之中。
陶艺的先锋性难以判断,陶艺的当代性也只能是假定的命题。也许能让我们的陶艺真正具有当代的语汇,并不是数码技术在陶艺中的运用问题,也不在于装置的陈列方式,而是取决于艺术家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是艺术家面对现实社会内心冲突的真实呈现,是艺术家面对社会的敏感和锐利,是艺术家思想精神的激励,是艺术家看待生命的真诚、对待生活的恬淡。艺术的意义也许仅仅让我们的生命历程更有意义,艺术家的意义也许正是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让观者幻化出某种人的意志、精神,呈现作为人的悲哀或坚毅、困惑或通达。
异化,实际上就是一种突变,实际上我们的陶艺早已改变,只是我们并未觉察。我们早已异化掉了对待文化的单一认识和乏味的口味。视觉艺术的基本就是要有感觉,要有视觉艺术的刺激和感动,但更深一点,如若我们面对文化或当今社会能引发一些思考或提出一些问题的话,那将是对社会的重大贡献。当然我们又不能把视觉艺术问题功能化,太强化其教化意义。
对于传统而言,我们展出的作品似乎已离传统很远,这许多变化尽管非常细微,但又不得不承认,这种改变都发生在我们的时空之中,这种改变不能不说是一种革命,最起码是一种颠覆。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创造传统。所谓未来也就是今天生命的过程。异化虽然强烈,但实为常态。每一天都在改变,只是我们过于麻木,没能觉察这种改变。
感谢艺术家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呈上这么多优秀作品。
2008.4
作者:魏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