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戏说

  前不久朋友邀我看京剧,我素来喜国剧,所以甚是高兴,问:“什么戏?”答:“新编历史剧。”我迟疑数秒答应了。说实话新戏我不太爱看,但看在两位名角儿领衔和朋友诚邀的面儿上我还是兴致勃勃地去了。

  两位角儿的精彩表演让我不失所望,算是过了把戏瘾。近年戏曲似乎不景气,演员也纷纷投奔影视圈。剧团为吸引更多的新观众,总是大花心思,或丰富舞台的视觉效果,或加入其他戏剧的元素。原有剧种的服饰规范、道具场景、程式表演几乎被遗忘了。台上的表演一时很难令人分清是话剧、歌舞剧还是别的剧种,也仅能从唱腔上加以区分了。

  又如戏曲电视连续剧也总是令我很难接受:写实的场景加上写意的程式表演。据说此举还是源自民国初年梅兰芳大师演的新戏《俊袭人》。当年的阵容还算不错,但由于实物的布景,大师的身段演技无法施展演出效果不甚理想,于是挂起不再演了。可能梅大师也是被市场所迫吧。诸如此类的革新其生命力着实让人担忧。

  梅大师也擅丹青,我曾看到过他画的梅花清新自然,有股淡淡书卷气,但以今人欣赏之口味实不会入专家之法眼,只能算是名人墨戏罢了。中国画与戏曲之创新似乎同样面临困境,一时说不清。曾记得何处看到这样一张照片:梅大师与白石老人握手言笑,看他两人的神情一定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戏道如此,画道亦如此吧。

作者:邵仄炯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