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一系列杨之光旅美画作将登陆上海驰翰春拍

  1990年杨之光赴美国格里菲斯艺术中心进行研究工作。期间,他先后在美国密苏里州及康州的大学讲学,并在美各地采风。期间他的画风及作品内容中开始呈现“美国色彩”。

  用他自己的话讲:“用八大山人高度概括的手法,用传统书法的笔墨技巧,再融入西方的色彩经验,就形成了我访美作品中没骨画的特色……”

  在此上海驰翰4月27日春拍北美征集的杨之光作品380号《康州雪景》、381号《优山美地》、382号《春眠不觉晓》、441号《Pill教授》都是这一时期访美作品,另两幅作品442号《摇篮曲》和443号《苏婻木吉》同样精彩。

  上海驰翰2012春拍442号拍品  杨之光《摇篮曲》设色纸本镜片70×69cm

  《摇篮曲》作于1994年,杨之光结束了他的边陲写生生涯,又经过西方美术的浸润,对于人物画更有自己的一番的见解。相比于同时期表现藏区生活的画作,杨之光始终信奉《文心雕龙》中的两句话:“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并将其视作自己绘画创作的座右铭,自觉地把笔墨的发挥受控于形神关系的理解,并始终把东方的写意与西洋的写实指向一个理想的契合点。

  此幅大面积采用了没骨法的画法,婴儿红润的脸色、摇篮上被子的褶皱、小狗毛色之间的转变都细腻而自然,这种画法将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所画物象造型准确,生动逼真,一挥而就。着色上借鉴了西方油画的着色,使得这幅作品即有油画的意味,又不失国画的技法,可谓杨之光推陈出新的一幅佳作。传神阿堵理精深,能放能收重在魂。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这首杨之光的自白诗句,正表明了他鲜明的艺术旗帜。

  上海上海驰翰2012春拍441号拍品 杨之光《Pill教授》设色纸本镜片45.5×62.5cm

  此幅名为《Pill教授》的人物画以侧面造型入笔:头部用墨洗练,发色和胡须着色丰润;脸部略施淡彩,并以西洋画光与色的技巧,强调明暗体面,浓淡变化更给人以红润、淡雅的感觉,肤色细腻而逼真;肩扛的三脚架照相机,以细墨勾勒轮廓,通过墨色浓淡表现质感;身穿工装服,背着背包,笑容可掬,将没骨法和传统人物画法相结合,突出表现人物层次和人物性格化。将一位在保护区采风归来的教授心满意足又气定神闲的气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海驰翰2012春拍382号拍品   杨之光《春眠不觉晓》设色纸本镜片58×70cm

  杨之光的动物画是他人物画外的延伸,而不是闲余的玩笔。这幅《休憩图》以海鸟为主角,正埋头在羽毛中小憩。先以简笔勾勒出海鸟的大概轮廓,然后以没骨法渲染羽色的浓淡。特别是独立的脚掌,一笔蘸墨而成,辅以细细的关节,形象有力。左边绿色舒展的枝条为背景,渲染了静谧祥和的安睡氛围。最后题以“春眠不觉晓”,诗画互补,意境深远。杨之光教授认为,无论是画花草还是动物,都应该当做画人来看待,所以这幅画中的海鸟也是有个性、有灵性的。

  上海驰翰2012春拍381号拍品    杨之光《优山美地》设色纸本镜片46×69.5cm

  《优山美地》取自晨曦时分的山间景致,是一幅水墨和西洋画光影结合的佳作。近处的松林虽墨色浓重,然用墨准确自然,层次分明。细细看之,背光处又似染上了一层赭红色。在晨曦的光影下,远处的的松林透着淡蓝色,再看近处的林间平原处,似飘着一层蓝色的晨雾。从内容上说,整幅画取材新颖,表现美国山水;技法上,将中国水墨画和西洋光影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和写意相兼顾。

  上海驰翰2012春拍380号拍品   杨之光《康州雪景》设色纸本镜片45.5×68cm

  杨之光不仅注重画技的提高,题材也是新颖多变,涉猎广泛。此幅《康州写生》区别于传统山水的小桥流水、巨松山川,新风扑面。说是写生,反而以传统的笔墨来表现美国雪景。在技法变现上,通过西洋透视和素描经验,讲究立体造型和引入水彩画光色,将远处停着的轿车和雪后的房屋的质感通过水墨表现了出来。近处大片的雪景和遥伸着的纸条黑白相应。整幅画色彩冷暖变化,相得益彰,展示了画家深厚的西画学养和娴熟的中国画水墨技法,强调了画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努力创造山水的新面目的志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