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刘溢1957年出生于天津,1978年考入中央美院油画系,与陈丹青、杨飞云同窗学画。1991年他移居加拿大,之后在国际艺术圈声名鹊起,活跃在各国画廊和博物馆的各类展出中。他颇具争议的作品《泥女》《烽火戏诸侯》颇受关注,特别是《2008-北京》以及其衍生版本《搓麻将的女人》两幅油画更是激起了中外艺术圈的极大兴趣及热烈讨论。
刘溢深谙中国国情与国外情况,采访中谈及中国艺术市场现状以及上海的成长潜力,见解独到而深刻。在他看来,中国当今艺术群落中的年轻一代享有前所未有的表达的自由度,而异常丰杂的社会现象也足以作为他们创作的题材。
“任何一个民族的进步都是和世界范围的广泛交流同步进行的。”针对大批中国艺术家去海外寻求发展机会的现象,刘溢如是评论。
他同时反驳了外界一直以来对国内艺术市场的偏见,“中国艺术市场的infancy、fantasy都已经过去,天价卖画、低价成批买进高价单张卖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不过在他眼中,目前的中国市场仍显混乱,北京拥有大批艺术家,当然很多都不是北京人。中国在快速增长,愿意接受各种观念,敞开胸怀与世界交流,这是一个好的兆头。
刘溢认为,如果让上海来引领国内艺术潮流,上海也会做地很出色,但就目前看,由于北京的政治影响力,北京作为中国文化艺术中心的地位仍不可撼动。
《贵在上海》杂志:你对中国艺术市场的整体印象?
刘溢:混乱无度,满街都是拍卖,画廊所经营的第一市场的空间十分狭小。
《贵在上海》杂志:请描述下你感觉到的上海的文化氛围?
刘溢:上海有过所谓的“海派文化”,如果说中国哪里还有什么吸呐外来文化的地方,我永远看好上海。这不仅仅是上海文化艺术界倾向,更是包括上海市民的素质。如果把上海当成是上海的上海,会伤害上海。上海是中国的上海,如果中国能被正常表述,上海舞台的台柱子最牢。
《贵在上海》杂志:上海是亚洲金融中心,但是文化艺术实力对比北京以及纽约却显薄弱。评估一下它未来成为亚洲文化艺术中心的潜力?
刘溢:中国的艺术与政治难舍难分。改革开放后的许多艺术活动,星星画派、伤痕美术、85思潮、第一次现代艺术展等都是如此。艺术家不但要和政治文化死缠烂打,而且还要一堆一堆地呆在一起。现在的中国,各地都有各种牛人,但谈到艺术家,似乎70%都集中在北京。这样说吧,即便中国的艺术能够和政治拉开一点距离,但也不可能和文化拉开多大距离。中国不是有南下的,有北漂的吗,南下的比较是为了钱,北漂的比较是为了文化。纽约虽然不是政治中心,但毫无疑问,她是美国经济中心的同时,也是美国的文化中心。
《贵在上海》杂志:和纽约、伦敦、巴黎这些经济及文化中心的世界级城市相比,上海要跃升为世界级城市还存在哪些缺陷?刘溢:和纽约、伦敦、巴黎比较,上海乃至北京的政治环境比较单一,不易产生自由自在的艺术。单和北京相比,上海的艺术家比较少,艺术交流和艺术交易也比较少,不易产生成熟的艺术,或者说,在目前国内抄袭成风的时代里,上海很容易被北京所提前替代。
《贵在上海》杂志:你认为上海要成就为中国艺术文化中心的难点在哪里?
刘溢:民国时,由于落后的交流手段所造成的天高皇帝远的事实,上海的开放尺度远远大于北平。虽然我们不能说她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但她的确是一种新文化比如海派文化的中心。而且这种文化大有改造、扬弃中华传统文化的潜能和势力。现在由于交流手段的进步,做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对文化的掌控,几乎不可能促成任何有别于中央的任何地方的、任何新的文化做为,更不可能促成任何文化中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