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进玉:画家无责任则无风格

2015-10-09 09:50

  一直以来总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艺术家,特别是画家,其个人作品风格的形成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因素是什么?诚然,在画家个人的艺术风格里,有自我禀赋的透露,有技法技巧的展现,有创作理念的传递,有思想情感的诉说,甚至有生命阅历的陈述等等。但这里要重点强调的却是有关个人担当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表达。换句话说,笔者认为,从某种角度与意义上来讲,担当和责任才是艺术家个人风格形成的最终和最关键因素,无责任则无风骨,无风骨则无风格。对于这一点,正如画家刘子建所说:“水墨是一种态度”,也正如画家邵戈所说:“风格即责任”。

  众所周知,对于画家来说,责任分为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两种。所谓的个人责任,它侧重于自我的观照和满足,就是能够通过绘画作品把自己的擅长喜好、情绪情感等抒发出来,以完成自我精神的宣泄和舒畅。我常把它比作“绘画的小资主义”。而社会责任却不同,它是“超我的塑造”,它要通过绘画作品来为“祖国河山立传”(李可染语),来反映作者所处的这个社会与时代。我常把它比作“绘画的大任意识”。当然,无可否认,画家作品风格的形成和确立,与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都有着紧密的关联。但当今太多的画家在毕生的艺术追求和实践中,仅仅完成了个人责任,而对社会责任却似乎没有触及到,更没有肩负起。

  梳理整个美术史会发现,从古至今真正具有大任意识,并确立自己艺术风格的画家其实并不多,甚至寥若晨星,而具有小资主义,且形成自家面貌的画家却不胜枚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与画家本人的性格性情,以及思想觉悟有关;二是与画家自身的欣赏水准和绘画水平有关;三是与画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受感染的社会风气有关。但做为一位画家,倘若其作品里反映不出所处时代的风貌特点,流露不出所在社会生活的相关信息,则算不上是真正的成功。由此也使我联想到吴冠中先生发表的“一百个齐白石抵不上一个鲁迅”的观点,其实指的正是关于绘画的社会功能性问题。要让人们看过你的作品能够产生心灵的震撼,通过你的作品能够得到生活的启悟,透过你的作品能够感受时代的思考,这才是了不起的画家,才是了不起的画作。

  而做为画家,能够把绘画艺术当成毕生的信仰和追求,并将绘画赋予足够的使命感,将饱满的生命体验、人文关怀与职业担当等化作绘画创作过程中的现实性思考和自觉性表达,这无疑是一位画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当然其中也包含了个人责任意识的抒发,以及价值观念的确立。而当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完全融合统一的时候,便一定会诞生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注:本文作者王进玉,知名青年学者、艺术评论家)

来源:新浪收藏中国书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