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家学者在京研讨“摄影留学后”

2016-04-28 00:00

  4月24日,由《中国摄影》杂志社、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与影像东方共同举办的“摄影留学后”——中国摄影留学生学术研讨会暨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开幕。

  本次活动旨在把摄影留学从众多个体的研习规划、职业选择、艺术探索,聚焦成为中国当下重要的摄影文化现象。

  近百位摄影家、学者和新闻媒体代表参加了活动,其中很多人都曾经有在海外学习摄影的经历。

  目前,在教育、创作、评论、产业管理等摄影生态链条中所有重要的环节上都活跃着摄影留学者的身影,他们已经成为中国摄影与世界摄影无障碍对接的重要桥梁,同时也营造出包容、活跃、多元的摄影生态。

  本次展览共展出60余幅作品,邀请了曾在英、法、德、美、日等国家留学的中国摄影师,通过选取老、中、青三代摄影留学生的摄影佳作以及他们在国外的所见所闻,来呈现国内外近现代社会、历史、人文以及中国摄影生态的繁衍、发展和变迁。

  展览将持续到6月10日。

  被称为中国留学第一人的容闳(1828—1912)在1873 年用摄影作为调查秘鲁华人劳工状况的工具,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纪实摄影活动之一

  目前能找到的记录中, 最早与摄影留学相关的学者是吴稚晖(1865—1953)

  1935 年,中国医学摄影创始人蒋汉澄在设在美国华盛顿的摄影发明者达盖尔的纪念碑前留影

  1938年威尼斯,摄影家金石声(左)与留学德国的桥梁专家李国豪

  在展览开幕当天下午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也通过分析摄影留学对中国摄影教育发展的启示,深层次地探讨摄影留学对中国摄影的影响,力图勾勒出一百多年来中国摄影留学历史的大体轮廓,从中看到不同时期的摄影文化、教育、历史、流派和中外摄影理念的差异等。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及相关统计公报数据, 2000 年之后中国的留学人数呈井喷式增长。

  2014 年度出国留学人数达到45.98 万人, 2015 年超过了50 万。近十年来,留学已经成为中 国人学习和研究摄影的重要选项。

  眼下,暂时还无法统计近些年摄影及相关专业留学生的具体人数,但非常明显的是近年来颇受年轻摄影师关注的奖项里,每年的入选和获奖者中不少人有海外留学的背景。

  中国重要的高校摄影系中绝大多数都有留学归国人员担任教师,许多活跃于当下中国摄影界的人士在近些年的简历中,都增加了海外留学、研修的经历,比如王瑶、任悦、朱炯、施翰涛、黄文、王军、赵刚、门晓燕等,海外留学对他们来说不是摄影生涯的转折,而是职业道路中自然而然、不断丰富中的一环。

  1987 年曾璜在美国雪城大学做曝光测试时的自拍像, 背景是Newhouse传播学院

  1990 年代缪晓春在卡塞尔美术学院的工作室。

  1996 年 5 月,冯建国(右一)在研究生一年级导师原直久教授的大画幅课程上

  研讨会部分嘉宾观点(以发言先后为序):

  周彩玲,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

  留学生在摄影理论研究和摄影技术方面的先期成绩和实践铺垫,为摄影术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传播,既搭建起中西方融合、沟通的桥梁,也留下了开拓者清晰、坚实的印记。

  门晓燕,当代艺术研究者,维也纳美术学院实践哲学博士

  学理论确实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也有一些方法会让人觉得挺好玩。西方学院里这几年流行free writing,是一种训练方法,坐下来以后拿着笔随便乱写,没有逻辑没有语法,想写什么写什么,写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写出了有用的词,有些词可以串起来有点意思,这是一种训练。

  唐晶,青年摄影师,留学德国

  学校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年度展。现在国内开始流行做毕业季,比如中央美院的毕业季投入了很多资金,效果也非常好,但是国外的年度展,所有的工作室设备都收入到库房,办公室重新刷墙重新设计来做(学生一起做)展览,大家不要小看它,这个展览真的是学生在毕业之前的一个全方位实战演习,其中展览包括整体的形象设计、媒体采访、联系、开幕式派对准备、最终推广等,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

  何伊宁,青年学者,留学英国

  中国学生非常喜欢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是会问来讲座的摄影师是怎么创作的;第二是会问一张照片是否要给它加点故事或者意涵才更有意义。这两个问题都是特别难回答的,也暴露出中国传统摄影教育中对创作方法的缺失。学生的作品跟旁边的阐释没有太多的关联,总觉得拍完了作品之后再加了一个概念,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这个作品缺乏很多实质内容。

  高岩,天津美院摄影教师,留学法国

  在我就读的美术学院里学习摄影和进行摄影创作的时候,(法国教育系统里的)教师一般通过这几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及有主线的思考:语境、提问、历史线索与灵感来源、主题与摄影行为、传播与展示。

  徳戈金夫,青年摄影师,留学日本

  文化反哺和教育输出是中日之间文化与教育交流领域里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我现在也在学校里教一些课,作为一名教育者最主要的感受是国内影像教育存在对传统影像、传统工艺教育的缺失;通过自己的作品,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大家带来异国文化,这是我作为一名留学生回国以后最大的体会。

  施瀚涛,策展人、摄影评论家,留学美国

  个人为什么要出去留学?这是关于留学现象的一个根本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摄影教育和同城艺术机构的联系是值得注意的。假如你在芝加哥读书,你对 Irving Penn 感兴趣或者某一个摄影家感兴趣,你可以找到同城艺术机构,你点开 Irving Penn 档案的话,数百张照片每张照片具体的文字说明都列出来了,基本信息都可以看到,比如右上角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照片,什么时候放的,是否用了上色这个工艺,这些对做研究来说非常方便。对于留学生来说,怎么用好资源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黄东黎,青年摄影师,留学美国

  在美国摄影课程设置上,他们的一个重要导向就是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如何通过作品来表达观念,让你了解艺术家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如何把问题用艺术来表达以及我们要用艺术去做些什么。硕士教育更明确的一个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艺术家,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作方式的艺术家。

  王军,摄影家,留学捷克

  我是从事了很多年摄影才出去留学一趟,当下很多大专院校刚毕业的摄影师,他们刚出道的时候存在盲人摸象的现象,先入为主,被动接受,不得不为之。出去留学以后回来,对摄影师有帮助,就要给他们多重选择,在自主选择越多的情况下,就越能把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挥出来。

  孙小川,鲁迅美院摄影教师,留学法国

  以法国阿尔勒摄影学院为例,他们更注重的是从你进入学校到最终完成的脉络,不管好坏,形成线性推进的过程,而不是突然有一个灵感拿出来,花了一个月时间打光拍摄然后这就是一个作品了,他们更关心的是你作品背后思路的形成、怎么思考、怎么展示,很多细节需要做解释,让老师理解你的作品,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面貌。摄影语言和摄影技术上的问题都是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不断解决。

  王帅,天津美院摄影教师,留学法国

  西方的教育有一个特点,有点像中国的中医,在一个无形的东西中,要寻找、归纳或者梳理有形的东西。我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的课堂设置,并不像中国这样非常明确并且是成体系化的东西,恰恰是在无形中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地慢慢归纳梳理出自己有形的东西。而国内好像正好相反,先给你限制了所有的东西,就像我们的教学是一定要有大纲的,是一定要有一个方向的。

  朱炯,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留学法国

  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场。现在留学生的量是原来出国的10倍、20倍,他们过了五年学成,再过五年积累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就会形成他们的风格,那时候的风格应该是什么?他们承担了把中国影像艺术带入到世界舞台的责任。我们的特长就是要建立连接,把中国的摄影推到世界上去,把世界的东西引到国内来。有的时候外国的东西拿到这来很多人不知道前因后果,“留学后”更有意义,这个意义刚刚开始,需要大家不断讨论和磨合。

  曾璜,新华社高级编辑,留学美国

  我们把中外文化交流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我们把国外的东西介绍来;第二层面就是我们能够跟国外的学者、专家、策展人、收藏家们共同讨论中国的摄影,谁是好的摄影家,哪些是好的摄影作品,中国的摄影文化又是什么东西;第三个阶段就是我们能跟外国的同行、专家、学者们平起平坐地讨论外国的摄影家,讨论外国的摄影作品,讨论外国跟世界国际摄影的发展趋势,我希望有年轻人能达到这个层面,不单单只是把外国的摄影介绍到国内来。

来源:摄影世界资讯 作者:邢江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