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春天,我们去看王少军。受启新高尔夫球场董事长王铭邀请,在那儿度过了快乐而又充实的一天。
王少军是中央美院的一名教授,他在启新高尔夫的出现,当然是一次对宁波人来说耳目为之一新、且心灵震撼的画展,正确的表达应是雕塑,当代“驴友”与“猫友”最为推祟、钟爱的固体艺术。
对王少军画展的艺术成就,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先生已有详述,说是:“追求人物情感传达、注重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在西方写实雕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当代雕塑界独树一帜。”本人不再赘述。我想说的是王少军先生在雕塑与画作中以画家特有的敏锐与发现,所产生对中国人人性的思考以及特有的生命律动,这恰恰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和值得思索的东西。现代文明在世界“二战”后短短的七十几年中。以摧枯拉朽的趋势,荡涤了一切它认为应该荡涤的物质与精神,核讹诈、人造卫星以及无所不在、无所不及的互联网,与李世石下围棋的智能机器人等等、等等,使我们人类的思维与传统被裹挟与自然裏挟在它的模式与程序中,渐渐地变得渺小而不自量力,摧毁了我们固有的骄傲与自信。人类一直在询问自己,在遙远的将来,我们还留下一些什么?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已快满六十岁的王少军,曾是一名颇有知名度的水彩画家,多年前他的“新疆釆风”系列,就令人刮耳相看,以色彩与光影的完美结合,在画坛刮起一股“人物写实风”。他的雕塑面世应为两个系列,一是《事》或者是《事儿》,为中国文坛与艺坛的伟人们“留影”,以固体形式留下大师们的历史记忆。在这系列中人们记住的应该是他具有写实意识的“片刻形态刻画”,为后人以及瞻仰者留下“在历史中那些细微未节的东西”,以供人们抬头瞻仰与研究之用。应说是“神”的仰望与可入得“庙堂”的纪念物。二是《态》,为中国的平民百姓的“精神塑像”,或者说是“中国式口述历史的瞬间记忆”与“凡人百态”。王少军先生终于以庙堂之高,稳健地落地扎入十三亿民众之中,为中国的平民立言塑像了。这个系列,我喜欢。喜欢的原因,是因为我也是这时代的平民。
中国的文人,是个思想复杂的混合体。涉及到平民题材的创作,往往立足于儒、释、道三大层面。一是严子陵与陶渊明式的逃避现实的循世,“富春江钓鱼”,与“桃花源里可耕田”。所谓道也。二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希图入世且无法入世,人家不希罕呗!因此只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了。自有成功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已非平民也。三是出世,弘一法师即是呀。半世仗剑走天涯,试图改变社会,半世青灯诵经伴佛,转移信念。至于鲁迅笔下之阿Q,看似平庸,实质身上儒释道三者兼而有之,是谓之“国民性”。我所惊叹且称羡的是:王少军先生此《态》系列,用高超的艺术手段,体现了他的思想性,用哲学的语言,刻划了当代中国人的人性。你与我,都可以在他的雕塑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说《态》:我在这被作者命名为《态》的系列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现代的中国式的人性律动与儒、释、道三家传统文化精神揉合”。我惊讶的是王少军“独特的发现且把人性思维提到哲学的高度,来体现个性及人类共性的层面”。这里我要说的主要是思想层面以及艺术体现思想的成功,而不是艺术的层面。当然,他以写实为主格调的艺术风格近乎完美无可指责。
现在我站在《仰望星空》的大型人头像前面,并不是在晚上,而是在霁雨濛濛、忽晴忽雨的江南三月天,但在我眼中却出现了一大片灿烂的星空,这是一种艺术境界的仰视,我从此雕塑的造型、神态(特别是眼晴中)看到了“一片属于我的星空”。一种几近欲哭、苍凉的念头,从我心头油然而生。我们现存的世界,脚下这块土地上,还有两千年前古人为之“起舞弄清影”这般完美而纯净、世世代代都在仰望的星空吗?可那是应该属于我们人类的星空呀,七千年前我们的河姆渡人就在仰望。我们仰望,是因为人类天性就在向往。我们在向往中发展、成长。我不知王少军先生在构思创作时作何断想?呈现我眼前的此头像是从广阔的地平线上“钻”出来的,无限寓意,就在此“钻”中的一瞬间,人们就什么都懂了,一个蓬勃的生命,希冀向他并不熟悉且迷茫的世界握手……
在一座人与青蛙的塑像前,我听到了这样一段话。人说:我高大完美,是因为我创造了文明。对曰:我渺小丑陋,是因为我固守了野蛮。可这一切,值得人类骄傲且篾视同类吗?当然不能,在大千世界中篾视恰恰是最不文明的行为……
还有,一座带着云朵奔跑穿行在空间的人,你的眉宇为何带着潇洒与不屑,你为何步履匆匆而若无旁人,你表现快乐的形式是独步穿行,而且身携彩云,你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穿行天际?又如何在穿行中得到快乐?你是中国人吗?
还有,坐在小屋子里面对窗棂的人,你为何被关在这屋子里洋洋自得,你为何被关进这小屋子?你在想什么?来自何处?又希望去哪儿?你的爱情、你的理想,你的职业?宗教信仰,所受教育,你的眼前还有一只猫,象征着什么……
还有,抬头茫无所措、眼神空洞、表情寡淡的男人、如厕的男人、肩上负有欲飞朔的孩子的男人、头顶一只猫的男人、从石坎背景下伸手给孩子的男人、喝酒的男人……都无疑在想说些什么?在思索着什么?人之异为动物。就是因为能产生思想。在人们眼里,王少军所特有的、以光头男人为显著特征《态》之造型,分明是一组活在当下我们中间的某一群人,或者说是某一个人……
取名为《态》,可以说是王少军先生这组雕塑的主题所在,意在体现凡人的精神世界。中国成语中有个词:世态炎凉。王少军的《态》之思,《态》之势,包涵了中国人的人性中“炎凉”与漠视的本质所在,更重要的是他透过这“炎凉”与漠视,体现出中国传统精神儒、释、道三家中所表现出来的“循世”“入世”与“出世”的三重境界,从而构建出他的思想与艺术世界。
人类是从“炎凉”与相互漠视中成长与发展的,就像我们的祖先们,总是在把荒原变成绿洲,在平地上竖立起高楼,把离群索居的人们,以物质与精神的纽带召集到一处,变成思想与财富的都市,完成人类自诩为文明的“圣餐”,然后再向宇宙的“天国”进军。王少军先生《态》的出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即在“一条河流奔腾向前时,我们不能遗落两岸的风景。”因为,失去的终将失去。不可复得,如果我们能用艺术的形式,把“态”保留下来,不是很好吗?
感谢王少军先生与把此展推介给宁波观众的王铭董事长,使我这凡夫俗子在2016年,有了一份留有美好记忆、具有独特感受的春天!
作者:时雨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