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978年11月24日
时值初冬季节,我来到卧龙。卧龙保护区的前身是一个木材生产单位,1975年伐木工人在林中采伐时发现了大熊猫的踪迹,于是林业部迅速组织专家进山考察,而后停止采伐,建立了一个2万公顷的保护区, 时至我们去时, 保护区的范围扩大为20万公顷。从沟谷至峰顶依次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高山草甸和冰雪带,分布在保护区的高等植物接近2000多种;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米至3600米的森林中,在这个区城范围中还生活着川金丝猴等其他野生动物。
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如想看到野生动物,必须到“五一棚”。从保护区管理局所在地沙湾出发, 跨过皮条河的铁索桥,沿着林中小路步行三个多小时,就看见“五一棚”了,这一带方圆30多平方公里是大熊猫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海拔2500米,这个观察站只有几间木板房和几顶帐篷,当时在那里担任观察工作的是小周和老彭。
次日清晨,下起了小雨,小周带着我们去看熊猫过夜的树洞。林子里没有路,我们像熊猫一样在箭竹林里穿行,小雨变成了雨夹雪。终于到了树洞,只找到几坨熊猫的粪便。对我们这些外行来说,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但观察人员却可以从粪便中分析出熊猫几天前到过这里,吃的是什么竹子等等,这些都是他们日常的工作。我们冒着雨雪往宿营地返回,路上很滑,经常摔倒,好不容易回到了"五一棚",天已经黑了,我们浑身上下,里里外外,几乎没有一处是干的,而且满身泥泞,只得换上考察人员的军大衣,坐在火塘边将衣服一一烤干。晚上钻进睡袋,听见帐篷外呼呼的风声,好像帐篷随时会倒了似的。
早晨刚钻出帐篷,老彭便跑来说,听到金丝猴的叫声了,他让我们到一个地方等着,准备好相机。过了没一会儿,就听到树枝被折断的声音,而后一只、两只、三只乧乧大约有几百只的一群毛色金黄、长相十分可爱的金丝猴从我们眼前跃过,还可以看到有母猴胸前抱着小猴子。只不过是几分钟的时间,猴子们就不见踪影了。我也按了几下快门,而后的两天这样的经历又有两次,只可惜当时我只有一支80-200mm的变焦镜头,拍出的猴子在底片上只有蚂蚁那样大小,根本不能用。再以后我有300、500mm的变焦镜头,但再没有这样的机会了。这次的经历,让我深深地了解到野外考察拍摄野生动物是多么的不容易。
1986年10月28日
今天我们随同英国女皇的丈夫菲利普亲王(时任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主席)再次来到卧龙。刚到卧龙就听说,1986年8月12日卧龙第一次人工繁殖的大熊猫幼仔出生了,取名“蓝天”。我们到卧龙时,蓝天已经两个月大,长至7.7公斤重。
2000年4月20日
时隔22年,我从四姑娘山再一次到达卧龙,映入我眼帘的已不是当年的卧龙,它的变化太大了!1999—2000年,大熊猫人工繁殖有了重大突破,国内外媒体广泛的报导,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可是随着我们采访的深入,才发现卧龙也面临很多困难。大熊猫存活率越高,保护区便背上了更沉重的经济负担,因为每一只未成年的大熊猫幼仔,一年的喂养及治疗、检查等费用就高达2万人民币,国家的拨款毕竟有限,很多钱都要自己找。80到90年代,卧龙前后来过了140名大学生,因为卧龙远离城市,现只剩下8名。
2008年7月11日
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在此次地震中遭到重创, 熊猫圈舍损毁严重,14座完全损毁,18座严重损毁。 经地质专家们考察,此处属于次生灾害高风险发生地, 熊猫们暂时不适合在此居住。
从5月18日起,8只奥运熊猫已从卧龙转运出来,6月5日正式在北京与游人见面。地震时卧龙有63只圈养大熊猫,到今天为止,已从卧龙转移走的有40只,有的在碧峰峡,还有的到其他各省动物园。至我7月11日离开碧峰峡时,碧峰峡有36只大熊猫,其中含震前在碧峰峡生活的22只,卧龙疏散过来的有14只。
每天在碧峰峡拍完照, 在驻地院子里遥望邛崃山,满眼青翠欲滴, 在山的北坡就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卧龙, 灾后重建计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震后7月6日大熊猫帼帼生下全球首对熊猫双胞胎,这是生命的延续。只要“卧龙精神”在。卧龙,我们一定会回来的。
2009年2月22日
震后9个月——2009年2月12日,我再次来到雅安熊猫基地,这已是震后我第三次前往雅安碧峰峡熊猫基地了,为了拍摄震后出生的13只熊猫宝宝集体搬进新家——雅安熊猫幼儿园。卧龙雅安基地2008年共有13只熊猫幼仔成活,在饲养员们的精心照料下,个个身体健康,活泼可爱。
2009年4月9日
我们下午3点从都江堰赶到了映秀,映秀到卧龙,还有45公里的距离,我们必须在天黑前赶到卧龙。这条连接“卧龙特区”与外界的公路,是四川灾区最后修通的路,于2008年10月15日才抢通,但远没有都汶路那样平坦,其中损毁最严重的路段为映秀至耿达这20多公里。走在路上,放眼看到的全是地震时被撕裂的山体,大面积的滑坡,飞石经常从山上滚下,随时有发生危险的可能。地震后走过这条路,每个人都能亲身体会到地震给当地生态造成的破坏。
5·12汶川大地震对卧龙大熊猫栖息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严重的山体坍塌,把原来植被非常好的大熊猫通道及栖息地,切割成了许多孤岛,直接影响了野生大熊猫的垂直迁徙。由于地震造成的25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卧龙野生大熊猫的竹源地受到了严重破坏,大熊猫会面临食物短缺等生存挑战。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大熊猫原核桃坪基地将改作“地震博物馆”, 熊猫基地新址已选在卧龙耿达乡以北幸福沟里的神树坪至黄草坪之间的地带。
作者:罗小韵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