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5-27 17:25
欢迎参观:【黄志藏品系列展:宋辽金瓷器展第二场】20170526# 我们在中心书城的常设公益展【拾贝传灯——黄志藏品系列展】,近来正在展出第三季【秀骨清颜:宋辽金瓷器展】。昨天下午,我们做了换展,又全新更换展出了52件宋辽金时期的瓷器精品,每一件都有独特的特点。这一批展品展览预计到7月15号结束。欢迎大家有空前去参观,具体地址:深圳福田中心书城南区二楼深圳艺廊旁,免费开放时间:上午十点到晚上十点。
辽 绿釉观音头像
高41cm 宽18cm
辽代的制瓷手工业,是辽代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唐、宋以来,受中原地区汉民族陶瓷文化的影响及工艺技术的传播,以及当时的契丹民族已经从流动的游牧生活方式转向以种植农作物和圈畜以食粮为主的定居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大量的饮具和容具等陶瓷制品,陶瓷手工业便应运而生,并逐步完善。辽代的佛像制作以陶为材,曾制作了很多大型佛像,如易县流失海外的三彩大罗汉就是辽的作品。
此菩萨头像戴高冠,冠中间有小化佛,静美庄严,脸相饱满,眉如弯月,双目半闭,凝神若思,鼻梁笔挺,丰唇紧合略带笑意,两耳垂肩,发髻雕琢细腻入微。从其脸型看,有唐佛的圆润饱满,装饰也相似,应是当时受到唐代审美影响的辽代绿釉菩萨像。辽代龙泉务窑善于制作各类三彩佛像,也见白釉、绿釉等,此菩萨像或是出自该窑。
宋 绿釉龙耳三足炉
高29.5cm 宽24.5cm
炉钮呈塔型,双层寰形顶式,墙面镂空,内嵌于炉口。炉身敛口,鼓腹,三兽足。其中肩部贴塑双龙首,张嘴鼓眼,中间贴塑蝙蝠、壁虎、虎头。从形制上推测,有“天龙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功用。另外蝙蝠为祈福之物,而壁虎为“五毒”之一,古代常作为驱邪之用。故这类炉子或是颇为难得的用于祭祀、法事等的法器,有祈求地方安宁,消灾迎福之用。炉身通体施绿釉,釉色纯净自然,满布开片,颇为少见。总体看,这类法器与宋代盛行的谷仓罐、龙虎瓶、日月瓶等制作理念上颇为一致,都是寄托了深厚的人文思想,但与陪葬品相比,这种法器需求数量更少,更为难得。形制上也颇多创新之处,值得加以重视。
宋 白釉鸭形水洗
长20.5cm 高16cm
水洗在文房中用于洗笔之用,造型多样,烧制的窑口非常多。南方的龙泉窑所制笔洗相对精致,且占比大,如蔗段洗、圆洗、瓜楞洗等。而北方窑口则相对少见。
这件洗整体制作呈鸭形,回首,嘴部贴在背部,似浮游在水面进入梦境一般,恬静自然。身上装饰线条,模仿其羽毛等。鸭背留有口,可以盛水洗笔等。整体做工非常有创意,在文房中不多见。从其胎质看,属于北方窑口的作品。
宋 三彩剔花玉兔牡丹纹葫芦瓶
高30.5cm 腹径16cm
三彩因为色彩艳丽,绚丽热闹,在古代颇为欢迎。从唐三彩、辽三彩、金三彩到宋三彩,再到明三彩、清三彩,可以说一直延续生产,是经久不衰的瓷器品类。三彩瓷器在北方更为盛行,当时生产这类三彩的窑口有磁州窑、当阳峪窑、扒村窑等。这件作品应该是磁州窑的作品。
瓶呈葫芦形,上部略为扁小,下部则呈长圆式,中间束腰,形制典雅,端庄秀美。这类葫芦瓶因谐音“福禄”,寓意“福禄长寿”,颇受欢迎。此瓶通体采用剔花装饰,口沿刻回纹,下接一周卷草,然后在束腰上下方分别刻莲瓣纹;腹部则装饰主题纹饰,三菱形开光内分别剔花装饰玉兔、立熊、牡丹花纹,以黄、绿、白点染,色彩缤纷,素雅清新。配合剔花,把纹饰之外不要的地子去除,使纹饰显得立体生动。瓶近地装饰菱花纹、莲瓣纹一周,烘托主题纹饰。瓶底不施釉,露出白色胎体,从其胎质看,属于典型北方窑口特征。
辽 “太平三年李五造”款 白釉梅瓶(1023年)
高26.5cm 腹径13cm
这是一件辽代的梅瓶。辽到陶瓷吸收了唐代三彩及宋代北方的制作工艺,在今天的赤峰、北京等地区曾设窑生产。其中赤峰缸瓦窑、辽阳冮官屯窑、北京龙泉务窑较为著名。龙泉务窑烧制的主要是白瓷,与定窑颇为相似,这件白釉梅瓶或许就是该窑的作品。
瓶圆肩,弧腹渐收,内凹圈足,整体典雅秀美,隽永清新。瓶外通体施白釉,釉面经过氧化,已布满纵横交错,大小相互嵌套的开片,高古自然。尤其值得一说的是瓶身刻有铭文“人生百年醉,三万六千回(廻)”,“酒”,说明这是一件装酒的瓶子。宋、辽、金时期,梅瓶是经典的形制,因其口小仅能插一只梅而得名,虽则用于装酒,或许在使用完后也可以插花,才得此雅名。近底刻有“太平三年李五造”款,可知是辽代太平年间制作,即1023年的作品。陶瓷署有具体年号的很少,这类署款瓷器可以作为断代标准器,在陶瓷研究中价值非常高。再加上具有意味的刻铭,使得此件作品精稀罕见,为辽代陶瓷珍贵的标准器。
宋 磁州窑绿釉剔花牡丹婴戏梅瓶
高34cm 宽15cm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与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制瓷历史从北宋一直延续至清代,生产的器物种类极多,有白釉、黑釉、三彩、刻花、划花、彩绘等,尤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中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瓶为梅瓶样式,圆唇,洗口,短颈,腹部长弧,圈足,器形简约端庄。肩部剔刻牡丹纹,纹饰之外的地子均剔除,形成浮雕的艺术效果。瓶腹则题刻牡丹婴戏纹,童子面部圆润,手舞脚蹈,在花下嬉戏,刻工流畅。与白地黑剔花相较,这类绿釉剔花在磁州窑中较为少见,为数不多的几件精品均收藏在国外的博物馆中。
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题《将进酒》瓷枕
长83.5cm 宽19.5cm 高13.5cm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窑系,主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兴盛时被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因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瓷窑烧瓷起源甚早,北宋中期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总体品类非常丰富,以白地黑花瓷器著称,开创了中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枕为长方式,器形硕大,在古代遗留下来的瓷枕中此等尺寸极为少见。枕面前低后高,适合枕卧。其中枕面中心菱形开光,其内以墨彩篆书《将进酒》诗文,率意恣肆;四角则以黑花留白绘菊瓣花卉,画意流畅,生动娴熟,这类边角装饰在磁州窑中颇为常见,属于经典的边角纹。枕前亦采用菱形开光,绘有墨竹,稀疏爽劲;枕后则绘山水,远山飘渺,水天一色,江上小舟一叶,近处山峦高耸,临江筑有小院,渺茫高远,具有天籁寂静之感。整体装饰黑白相间,格外醒目,绘画自由洒脱,淋漓尽致,给人以明快爽朗之感,而独具清远高渺之意境,颇有两宋水墨画韵味。枕侧见楷体“官”款,或是当时官府订制的用品。
青釉和绿釉对比的童子
还有钧窑的小天鹅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