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姓名:贾璐
院校:鲁迅美术学院
专业:陶瓷
作品名称:宗
陶瓷33x33x17cm创作年代2017
作品故事:
这件作品不同于传统陶瓷温润如玉,薄如纸的特质
将并无光泽感的亚光红与褶皱黑相结合作为器型内外的装饰
釉料的属性与表面的肌理效果使作品看起来仿佛脱离了陶瓷材质
但究其本质,其特性始终如一
作品名称:宗
陶瓷33x33x17cm创作年代2017
作品故事:
这件作品不同于传统陶瓷温润如玉,薄如纸的特质
将并无光泽感的亚光红与褶皱黑相结合作为器型内外的装饰
釉料的属性与表面的肌理效果使作品看起来仿佛脱离了陶瓷材质
但究其本质,其特性始终如一
作品名称:垣
陶瓷28x28x20cm创作年代2017
作品故事:
不规则的口弦以及深浅程度不一的釉色
呈现了陶艺创作过程中的随机性及不可控因素
创作并非按照图纸按部就班
往往随机迸发出灵感,最让人惊喜
作品名称:蔓生
陶瓷28x28x14cm创作年代2017
作品故事:
湿润的南方处处能看到爬满墙壁的蔷薇亚纲植物
它们顺势而生,生命顽强,不会重叠,也不留一丝空隙
器型上不规则的裂纹肌理由口弦向下延伸,渐渐隐于不见
墨色的肌理呈现在素白的坯体上,冲撞视觉,对比强烈
作品名称:沫·痕
陶瓷28x28x28cm创作年代2017
作品故事:
柳宗悦在《工艺之道》中讲述:体现美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的,是工艺的形态
由童年的吹泡泡嬉戏联想到,爆破的肌理效果如果作用在陶瓷平盘上
也许可以将转瞬即逝的美,用陶瓷艺术的方式永恒的保存住
作品名称:沫·痕
陶瓷28x28x3cm创作年代2017
作品故事:
柳宗悦在《工艺之道》中讲述:体现美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的,是工艺的形态
由童年的吹泡泡嬉戏联想到,爆破的肌理效果如果作用在陶瓷平盘上
也许可以将转瞬即逝的美,用陶瓷艺术的方式永恒的保存住
作品名称:墨·痕
陶瓷27x27x3cm创作年代2017
作品故事:
柳宗悦在《工艺之道》中讲述:体现美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的,是工艺的形态
由童年的吹泡泡嬉戏联想到,爆破的肌理效果如果作用在陶瓷平盘上
也许可以将转瞬即逝的美,用陶瓷艺术的方式永恒的保存住
作品名称:墨·痕
陶瓷27x27x3cm创作年代2017
作品故事:
柳宗悦在《工艺之道》中讲述:体现美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的,是工艺的形态
由童年的吹泡泡嬉戏联想到,爆破的肌理效果如果作用在陶瓷平盘上
也许可以将转瞬即逝的美,用陶瓷艺术的方式永恒的保存住
作品名称:四水
陶瓷23x23x12cm创作年代2017
作品故事:
陶瓷的魅力在于釉料,在于器型
借由陶土本身在窑中的变化产生不同的效果
蕴含大地的温暖与朴素的造型之美
直接的演绎水火土的原始力量与灵性
作品名称:观山
陶瓷32x12x4cm创作年代2017
作品故事:
恰如其名坛子上清晰可见的纹路正慊流水的波纹
从坛口延伸出缓缓的裂痕给人以舒适之感
水墨山水与花瓶之间的设计的恰到好处
传统造型的器物
总是带着一种清澈的美
作品名称:变迁
陶瓷20x20x2cm创作年代2017
作品故事:
以点线面为灵感
用陶瓷的材质表现
将图纸化的存在
立体的呈现在人们面前
作品名称:蚀月
陶瓷20x6x6cm创作年代2017
作品故事:
“蚀月”这组作品是我观察月亮的月圆月缺变化时得来的灵感,从新月到满月,每个过程的月亮都是独一无二的。月亮的线条是圆润的曲线,我将其融入到咖啡具造型的设计当中,在咖啡具配件的器型上形成起伏和变化,虽然只是在局部,但是却给人以视觉的亮点,局部的起伏变化在立体的造型上留下的不仅仅是装饰效果,更是咖啡具自身明确的特征。
作品名称:拾月
陶瓷20x6x6cm创作年代2017
作品故事:
“拾月”这组作品是我观察月亮的月圆月缺变化时得来的灵感,从新月到满月,每个过程的月亮都是独一无二的。月亮的线条是圆润的曲线,我将其融入到咖啡具造型的设计当中,在咖啡具配件的器型上形成起伏和变化,虽然只是在局部,但是却给人以视觉的亮点,局部的起伏变化在立体的造型上留下的不仅仅是装饰效果,更是咖啡具自身明确的特征。
艺术家简介:1992年生于大连 201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 陶瓷设计系 获学士学位 201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 陶瓷设计系 获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现当代陶瓷艺术设计研究 导师:刘宏伟教授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