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翰墨丹青见真雅 沈岩书画艺术作品展在“江南诗山”圆满收官

2018-05-18 10:47

  沈岩先生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 吴卫中 摄

  中新网宣城5月18日电 (记者 吴卫中)5月的中国文房四宝之城——安徽宣城,氤氲着江南烟雨的气息。当代著名书画家、文化学者沈岩先生的书画艺术作品展12日至18日在该城素有“江南诗山”美誉的敬亭山成功举办。

  这次取名《神遇》的作品展,共展出沈岩力作72件:既有他书先贤的名篇佳句,也有他自己的诗歌艺术。敬亭山太白独坐楼展出其传统书法作品,包括丈二横幅,中堂、条幅等,以行、草为主,碑帖兼融,方圆并用。如沈岩书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李白在宣城诗歌集句》、《将进酒》等,还有沈约、谢脁的诗书法等十余件大型书法作品;敬亭山石涛纪念馆展出近年来沈岩先生潜心创作的仿石涛笔意传统画作精品30余幅,如《敬亭山居图》、《仿松窗独易图》、《黄山松》等国画作品。

  

  5月12日至18日,《神遇——沈岩书画艺术作品展》在安徽宣城敬亭山举行。 吴卫中 摄

  在展览期间,中新网记者专访了沈岩先生。沈岩,原名沈逸生,号清流耕夫,1947年出生于福建诏安,现居北京,当代著名书画家,文化学者,著名闽派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员。其作品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台湾及新加坡展出。

  年逾七旬的沈岩先生清癯健朗,高挑健谈,说话带有浓厚乡音。他不仅兼擅诗书画,还对中国的船政文化研究颇有造诣,著有《船政学堂》等多部著作。

  

  展览期间举办沈岩书画艺术座谈会。 吴卫中 摄

  沈岩幼承家学,3岁即开始临摹。“少小才华不让兄,亦将妙笔写丹青。”他告诉记者,这得益于家乡书画艺术氛围浓,人们心态平和;二是家教从小要求“走正道”。

  沈岩说,用笔贵用锋,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中国传统的、民族的文化一定要保护传承好。他的作品画风取法高古,强调骨法用笔,又内涵“求真、求雅”的不懈追求。其作品在继承古人中国画创作技巧和笔墨素养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构图审美意识,从古今“对话”中,让当代人能更多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并坚信中国书画是有未来的。

  近年来,沈岩与宣城及敬亭山结下不解之缘,这次是第十次来到这两个文化名地。据史料记载,自南齐至清,包括谢脁、李白、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李商隐、颜真卿、苏东坡、梅尧臣、汤显祖、石涛等,有数以百计的诗书画名家在此留下近千篇作品。一年前,沈岩助力敬亭山建起中国唯一的石涛纪念馆,并受聘为该馆名誉顾问。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和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主任刘汉俊等为展览发来贺信。赵启正在信中说,观赏沈岩作品,能切实触摸到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脉搏,在翰墨飘香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敬亭山一年前建成的石涛纪念馆,沈岩先生倾注了很多心血。 吴卫中 摄

  他说,书画艺术乃中华文化之瑰宝,宣城则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画展取名《神遇》名副其实,是书画名家与文化名城相遇、相知、相得益彰的完美结合。

  史明德认为,沈岩先生的作品,画中有书,书中有画。从其作品中,能读到中国书画内生的定力与从容。

  刘汉俊在信中表示,沈岩先生的画作“仿古而不泥古”、“创新却不见新,葆有了传统的本色”,“返璞归真,超凡脱俗,这真是当下艺术界需要重塑的品格。”

  作品展期间,还举办了沈岩书画艺术展学术研讨会,并举办沈岩先生个人书画拍卖会活动,所得款项专门成立“沈岩文化教育基金”,用于支持宣城市栋梁工程、春蕾计划等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