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7-27 16:58
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特点,就是“多点发生”。现在我们知道,1829-1834年在澳门曾出现“驻华大英博物馆”,19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香港曾有英商开办、免费向公众开放的香港博物馆,北京1874年出现北堂自然博物馆,1876年出现京师同文馆博物馆等等。但是,即使有这么多中国早期的博物馆先后出现,我仍然觉得今天有必要来说一说上海和南通的“双城记”在中国早期博物馆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
上海和南通都是滨海沿江城市,都处在长江口的出海口上,一个在南岸,一个在北岸,遥遥相对,可谓地域相邻、文化相通。
让我们先从上海进行中国早期博物馆的溯源。在19世纪下半叶,有两座重要的博物馆在上海诞生。
上世纪30年代,上海成立了通志社,由柳亚子牵头,负责编撰上海的地方志。这个团队的成员讲述了徐家汇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的历史。
徐家汇博物院创建于1868年,由法国传教士韩伯禄创建,主要收藏从长江流域采集来的名贵生物标本。1930年,徐家汇博物院迁到了位于吕班路(今重庆南路)的震旦大学,后改名为震旦博物院。该院收藏最丰富的是植物标本,有50000余件,在远东首屈一指。
上海博物院也叫亚洲文会博物院,它于1874年由英国人在圆明园路上创立。亚洲文会是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的支会,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机构,致力于科学研究。因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觉得拥有博物院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一度把那条路改名为博物院路。这是一段珍贵的上海城市文化记忆。震旦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的收藏,后来都移交给了上海自然博物馆。
再来说说1905年诞生的南通博物苑。上世纪30年代,一位叫陈端志的学者写了《博物馆学通论》一书,他在书中提到,“南通博物苑是我国博物馆史上的最早一页”。他的见解后来广为传播,南通博物苑被定义为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的创办人张謇,是一位政治家、实业家和教育家。
张謇15岁开始追求功名,走上科举考试的道路。32岁乡试中举成为举人,到了41岁,在殿试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得中状元。
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他很多次从家乡到顺天府应考。我发现他进京的路线,是从自己的家乡南通出发,先到上海,再到天津,最后到达北京。所以说,他对上海的情况一定是熟悉的。
张謇的活动舞台越来越大,尤其是他从政以后,又投身于实业,他的舞台既在南通,也在上海、北京。张謇在1903年创办了大达轮船公司,后来他又把轮船公司开到了上海,上海的老地名中就有“大达码头”(位于黄浦江下游西岸)。所以讲到张謇,千万不要把他局限在南通这个地域范围内。
张謇关于博物馆的思想很丰富,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他认为博物馆可以“导公益于文明,广知识于世界”。在张謇那个时代,他发现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虽然大家都有文物收藏,但在那些发达国家,人们把文物收藏社会化,让所有人一起共享,而在中国文物收藏都是私密的。显然,这个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张謇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问题,他希望从博物馆入手,进行社会改造。
1895年,维新派成立了上海强学会,明确将建设博物馆作为其四项要务之一。梁启超在《论学会》一文中指出,欲振中国,须兴学会,而学会有16件大事要办,当中第12项就是“开博物馆”。张謇列名发起人之一。张謇还给朝廷提建议,化私藏、私有为公藏、共有,如果朝廷能够将其集聚的文物“廓然昭示大公”,那么“聚于下者,亦必愿出而公诸天下”。后来张謇决定自己开办博物馆。
前面讲到的徐家汇博物院、上海博物院以及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一开始都很重视自然类及民族民俗标本的收藏。张謇曾经强调博物馆有这样一种教育功能,就是可以“格物明理”“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为什么张謇也会这么重视自然类的收藏呢?这可能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他是状元出身,虽然他是一个成功者,但是他走向成功的20多年,这条路走得很艰难。张謇对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传统教育给人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着非常深的洞察,正是因为有这种洞察,所以他才下那么大的决心要办博物馆。在他看来,博物馆是和教育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博物学的兴起催化了当时知识结构的裂变,这些自然类的收藏和西方传来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融合在一起,与启蒙思想互为激荡。张謇正是一位启蒙思想家和实践者。
目前国内研究早期博物馆的发生和发展,虽然理出了很多线索,但是我认为,研究者必须在历史的进程中去看,才能搞清这些早期博物馆的历史价值。
今天,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对于博物馆的定义,非常强调博物馆是一个常设机构,而徐家汇博物院、上海博物院以及南通博物苑,都符合这样的定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仅这些博物馆的收藏一直在延续,而且,张謇倡导的“导公益于文明,广知识于世界”的博物馆精神至今仍在延续。所以我认为,上海和南通在清末民初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史上,同样赫然醒目,彪炳史册,其地位和关联构成了一部独特的“双城记”。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杨志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