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熏亦称香炉、熏笼,是点燃熏料驱赶蚊虫的器物,乾隆时期的珐琅器以掐丝珐琅为主,工艺独特细腻精湛,因珐琅器多为皇室制作,遂形成了乾隆时期特有的繁缛华丽,丰满厚重的艺术格调。
乾隆款铜胎掐丝珐琅鹤腿双龙耳熏炉规格:高86cm. 肚径38cm
使用香熏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自两汉以来,历朝历代一直延续不断。古代较早的香熏均为陶瓷烧制。明清时代香熏的制作和使用进入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故宫内大殿、书房、内寝皆置高达三四尺的巨大熏炉,多为掐丝珐琅等景泰蓝的精品,也有铸铜鎏金、錾刻精美的极品,彰显豪华高贵的皇室气派。当时的文人雅士,也多喜欢在书案上陈设造型各异、纹饰典雅的香熏炉,以营造怡性逸情的高雅意境。此香熏炉圆形,双象耳突出,三象头为足,铜镀金镂空掐丝太平有象盖,象卷鼻垂尾背负鞍垫及宝瓶,寓意“太平有象”。正体镂空掐丝莲纹,通体造形成三部分,器身以珐琅缠枝花为主要纹饰,掐丝精细,镀金光亮,色泽丰富,纹饰富丽华贵,工艺高超,十分霸气。实为佳作。底刻“乾隆年制”金彩四字二行楷书款。
乾隆款铜胎掐丝珐琅鹤腿双龙耳熏炉
这件铜胎掐丝珐琅双龙耳香炉敛口,斜肩,弧腹下收。口、足采用铜质镶嵌工艺,香炉上镶有两只双龙形耳。香炉整体从上至下绘有蓝色、绿色、红色、黄色等多种颜色组成的缠枝花卉纹饰,在香炉底座刻有“乾隆年制”的楷书款识。
炉体采用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制成,是一种于铜质胎体上用柔软扁铜丝掐成各样纹理焊上,再填充珐琅色釉烧制成型的装饰手法。因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又当时多用蓝色珐琅釉,故得名景泰蓝。明清时期的景泰蓝制品十分珍贵,多供皇宫御用,直至清朝后期才作为商品出现于民间。据相关史料,景泰蓝出口自道光年间方才开始。器身凹棱,掐丝珐琅作龙纹主题。蓝地之上,赤、橙、黄、绿多彩装点,铜丝镶嵌细腻精致。此炉,制作得很精美,
庄重而华丽,品相极美,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一件罕见的珍品。
乾隆款铜胎掐丝珐琅鹤腿双龙耳熏炉
清乾隆年制铜胎掐丝珐琅香炉该香炉胎体厚重,造型简洁,纹饰华而不缛,纹饰为勾线点绘缠枝花卉纹。有大小砂眼,和掐丝断裂的痕迹。底款:乾隆年制,在清代,像类似的掐丝珐琅彩的器物,一般老百姓家里是没有的,一般都是王公贵族,宗庙、寺庙,作为一种陈设器,祭器和礼器。
这件东西制作得很精美,既庄重又华丽,上打了一个乾隆年制的款,该香炉胎体厚重,正符合乾隆的掐丝珐琅彩胎体比较厚重的特点,清晚期的胎就比较薄,另外清代早期的掐丝珐琅彩砂眼比较多,而到了晚期以后这个砂眼问题解决了,该器有大小砂眼也符合乾隆器特点,还有清代早期的包括乾隆的这个珐琅彩它这个掐丝断裂的痕迹比较多,该器也正符此点,加上大清乾隆年的款写得比较大气,从以上四点可以肯定的判定该器是清乾隆年的掐丝珐琅香炉,实为一件价值非常高的珍品!
乾隆款铜胎掐丝珐琅鹤腿双龙耳熏炉
“铜胎掐丝珐琅”,顾名思义,是指在铜胎上,用细薄的扁铜丝掐成花样,再在铜丝立面围成的小隔间填充珐琅釉彩,经过反复烧制、镀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烁目的珐琅器皿。
此器形体硕大,高:86cm;肚径:肚径38cm;分器和盖两部分。盖面隆起,钮为金色盘龙戏珠式,全盖镂雕,盖面为金色祥云,纹样精细考究。器为鼎形,束颈,鼓腹。通体以蓝釉为地,以各色珐琅填饰花卉纹样,鹤戏其中,纹饰繁密,错落有致。底部书“乾隆年制”。肩两侧置双龙耳,双耳为龙形,龙蹲立于器身,躬身回首后望,龙尾上卷,双目圆睁,鳞片毕现。器足为三只白色仙鹤,鹤躬身曲颈,羽毛洁白晶莹,双足挺立细长。整器掐丝工整,工艺精湛,线条流畅,填色仔细,金色光亮,龙耳鹤足,鳞羽毕现,姿态优雅。此器工艺复杂,技艺高超,寓意祥瑞,宫廷气息浓郁。
乾隆款铜胎掐丝珐琅鹤腿双龙耳熏炉
图中藏品为乾隆款铜胎掐丝珐琅鹤腿双龙耳熏炉,高:86cm;肚径:肚径38cm;其品相完整,包浆醇厚,独一无二。如此稀有之物,藏家故委托我们给此藏品寻找有缘之人,委 托 此 物 参 加 澳 门 中 信 拍 卖。
图中藏品为乾隆款铜胎掐丝珐琅鹤腿双龙耳熏炉。是现有非常罕见的一件精品,为 了 更 多 的 人 知 道 它 了 解 它 。 物 归 谁 手,将 在 澳 门 中 信 秋 拍 — —揭 开 它 神 秘 面 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