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孙大勇:未来城市可能不需要建筑师

2018-07-28 17:36

  空间的质量是一个城市所有物理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特征,建筑就是城市里人们所寄居的唯一空间,它承载着居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的依赖。随着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长,在冷冰冰的建筑群里人们越发缺少归属感。从北京到维也纳,孙大勇和他的设计团队致力于为城市居民打造更健康的居住空间。7月7日,在蛇形美术馆“城市空间的质量”论坛上,他与观众分享了自己定义空间质量的重要元素。他说建筑师就像医生,应该让房子和城市恢复本来的样貌。今天我们与建筑师孙大勇聊聊建筑如何在城市中与人们更亲近,以及他对未来城市的设想。

  

  Penda/槃达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孙大勇在论坛现场

  好的建筑作品需要甲方和建筑师一起合作

  网易艺术:现在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从业以来您的设计理念有过哪些改变?

  孙大勇:我的设计理念一直都是坚持绿色和生态建筑。经过一百多年的城市建设,人们的生活空间都被钢筋水泥包裹且有巨大能耗,然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从节能和绿色健康的角度思考建筑,希望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健康、宜居的建筑空间环境。

  网易艺术: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您最看重哪些要素?

  孙大勇:首先是城市角度,我们要考虑城市的文脉、场地和周边社会发展的面貌。另外就是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为什么样的人服务、为什么样的业态服务。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环境,如何用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做建筑。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为更长久的未来做打算。

  网易艺术:甲方的要求和设计师想法冲突的时候,您会怎么解决?

  孙大勇:我会更认真的去思考矛盾的核心是什么?设计师和甲方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如果没有好的业主,设计师也很难创造出留存久远的建筑作品。一座建筑的落成要面临很多的考验,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物力、财力和人力,这些风险都是由业主承担的,作为建筑师的我们只能在盖房子这件事情上给他们专业的技术指导。设计师要充分理解业主的诉求。当然一个好的设计师还需要用巧妙的方案去解决业主的诉求和现实问题间的矛盾。很多国外的优秀建筑师在面临同样的创作难题时给出不同的设计策略,他们的作品最后留存为一座城市的地标,例如国家大剧院、鸟巢等项目。这些也是对建筑师设计能力的考验。

  

  

  “城市蜂巢”是槃达建筑与MINI中国共同合作的展览,利用模块化、灵活的和可再利用的方式重新思考未来的生态生活方式。

  每座建筑都是在秩序里发挥个性

  网易艺术:北上广这种一线城市的人口饱和度越来越高,您觉得建筑如何帮助人们在城市里生活地更舒适、更有归属感?

  孙大勇: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和文化生态是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建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信息集合体。它综合了市场、社会、人文、政治信息和使用者的诉求。作为新一代的建筑师,我们有责任为当下和未来创造更健康的居住环境。去年我们做了一个“城市蜂巢”的主题建筑研究,打造了由26个3米的立方体空间作为基本模块的建筑,针对城市中的流动年轻创意人群,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或两个独立单元,单元外面可以共享书房、咖啡厅、健身室、手作坊等其他功能。这样居住者既拥有独立空间,又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

  这里可以集合不同人组成小社区,建筑可以根据这里聚集人的数量多少进行加减,甚至建筑在不被需要的时候还可以被转移到其他场所。另外,绿色环境也十分重要,都市生活压力大也源于人们和自然的距离越来越遥远。我们一直努力在建筑中植入更多绿色。绿色的植物能为建筑降噪,除尘,还可以为我们环境压力、调节环境干湿度、以及为我们提供食物。我相信有情感的、绿色的和健康的建筑才能为人们带来归属感。

  网易艺术:您设想中的未来建筑是什么样子?

  孙大勇:首先我觉得未来可能不需要建筑师这个职业。我们一直在尝试做模块化的设计研究,把所有的建筑功能和构件进行标准化设计,客户和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下单,开发商或建设者可以综合所有使用者的诉求,在模块系统中组织和搭配模块——就像乐高一样——来完成使用者期望的住宅。如果每个人都能成为创作自己生活空间的主体,建筑师这个行业就不复存在了,换句话说未来人人都是建筑师。但是城市不可能是杂乱无章的,建筑应该有一定的秩序。所以我们今天的建筑师的使命就是建立这种秩序。

  其次,我认为模块化建造可能是未来的主流。传统的建造方式都是在地建造,造成交通压力、能源损耗、环境污染、人力成本高昂、建造时间缓慢等问题。如果进行模块化建造,所有需要的建筑模块可以提前在工厂进行预制加工,安装的时候也可以快速搭建组装,即节省人工又减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模块化设计可以把建筑体和室内空间进行一体化设计制作,这样就减少了现场装修的浪费,同时保证高品质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品质真正提高。更重要的是,模块建筑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增加或减少,使资源可以循环利用。

  网易艺术:模块化设计会不会失去建筑的个性化?

  孙大勇:模块化和个性化的关系就像森林和树木。森林遵循了一种逻辑和生长规律,但其中的每棵树木又是不同的,所以在森林里看到那么多树人们不会感到单调和无聊。建筑也是如此,在变化中存在着统一的秩序。比如北京城里的建筑都是基于几千年来传承下的建筑秩序而建造的,每一家根据自己的需求做不同的组合和变化。比如砖瓦的颜色、门楣构建的做法等都有着形制的差别。所以最后形成的城市在整体统一之下仍具有细节差异化。所以我相信未来的模块化建筑都市也会形成这样的秩序,但是同样也可以允许每一个个体在统一的秩序中发挥自己的个性。

  

  

  槃达的建筑师与CLTbrandTmber的木材顾问携手合作,在加拿大多伦多推出了一栋模块化的天然高层塔楼。

  实际案例与学术研究并行,才能保持行业领先

  网易艺术:能不能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工作室的情况?

  孙大勇:我们的工作室槃达建筑从2013年创立于北京。选择北京首先是因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其次从创意和角度来讲,大量才华横溢的创意人才聚集于北京,在这里有丰富的交流思想、碰撞理念的机会和平台,这能让我们在创作时把握住当下的时代脉搏。在奥地利我们也设立了一家分公司,槃达建筑(工作室名)从成立之初的定位就是一个国际性团队。我们的项目遍布全球。而且也得到很多国际奖项的认可。平时除了做实际案例,我们的工作室还一直坚持做一些研究性的工作,比如生态设计、绿色设计、仿生设计,公益活动等,这样能够为我们的实际项目获得新灵感,同时让我们在学术领域也能保持领先。

  网易艺术:这样的跨国配置对工作室有什么影响?

  孙大勇:基于我们国际团队的不同文化背景,思想的碰撞能让我们的设计既有落地性,也具有国际前瞻性。在更好的捕捉符合我们设计理念的业主和项目信息的同时,我们也能吸纳全球范围内最好的人才,使团队保持优秀的水准。依托国际视野和平台,我们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实践绿色建筑理念。

  网易艺术:建筑师们走出工作室和大众交流,对你们而言有什么意义?

  孙大勇:首先,建筑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建筑师也需要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学习。另外通过交流能够让大众了解积极的、有价值的创作理念和建筑风潮,这样能够间接引导大众的建筑审美,从侧面推动建筑行业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据悉,在接下来的8月至10月期间,王府中環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还将继续推出一系列特别策划的“展亭周末”文化项目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社交活动。8月的“展亭周末”将会有围绕艺术、文化和灵感启发展开的别开生面的系列活动,包括与知名建筑师王辉及王南教授的创意工作坊;由旅美古典吉他演奏家王雅梦和苏萌组成的北京吉他二重奏音乐工作坊;以“未来的城市”和“设计与物件”为主题的灵感对话系列讲座,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留心关注相关信息。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