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巾]
导演/影像艺术家
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毕业于法国南锡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后在法国LeFresnoy国家现代艺术工作室完成两年的多媒体与影像项目研究工作。其影像作品曾经多次入选国际电影节, 包括2010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单元,并获得2010年法国航空青年才俊大奖提名,2012年西班牙马德里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提名,2012年法国Videoforms艺术电影节大奖。其新媒体作品多次参加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包括CAC4.-里约新媒体艺术峰会以及Cairotronica-开罗国际新媒体艺术展等。
“不稳定”和“漂移”一直是木巾创作主题的核心。木巾的影像作品取材于中国社会现实,努力在纪录片和实验片中开辟一段诗性的影像旅程,并希望通过现实与想象的双棱镜,反射一个希望与空虚并存的浮动不止的中国现代社会。

[策展人江宏庆谈木巾]
初见木巾时,她身上混合着蒙古女孩的率真与优秀艺术家的细腻,作品跨越影像艺术与艺术电影不同的创作体裁,以及在影像创作中对于影像艺术语言探索的勇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思南影像沙龙筹备之初找到木巾时是在她松江的工作室中,我更进一步地感受到她对于影像艺术的诚恳,邀请她做了首期沙龙的特邀嘉宾。但从第二期开始我在考虑,嘉宾这个角色可能不足以让木巾将自己多年对于影像的思考完整地呈现给思南的观众,于是就有了她从嘉宾到主持人的一个身份的转换,以下是我对木巾的采访文字纪录:
(江宏庆)
木巾你好,据我所知,您和一分钟影像曾经有不少的渊源。这次《思南影像沙龙》一分钟影像系列请您来做主持人,是否可以谈一下您眼中的一分钟影像,以及一分钟影像的价值何在?
(木巾)
“一分钟影像”对我来说,是影像的初心。我的职业生涯中最开始的创作作品就是投向了法国的一分钟影像节。当时做一分钟影像,不会想平台、渠道或者空间的问题,就是用摄像机之笔记录思想最原始的状态。我觉得这就是一分钟影像的价值,没有工业化或者技巧的味道。
(江宏庆)
这次《思南影像沙龙》脱离原来的专业美术馆模式,来到思念公馆这个大众平台上,这个尝试对您而言有什么不同?
(木巾)
思南公馆是一个大众平台。艺术家们熟知的专业概念以及哲学基础在这个平台上变得陌生起来。《思南影像沙龙》,也让我重新以大众之眼来看这些概念或者艺术家创意。我认为在这样的一个沙龙里,艺术家们应考虑如何用平实的语言来讲自己的作品,因为艺术不仅包括作品本身,还包括作品的传播。
(江宏庆)
我也了解到您是一个影像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导演。您一直在实验影像和大众影像两个不同的领域工作,您是怎么平衡大众评判价值与影像艺术专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木巾)
我在经历从实验影像走向大众影像的这段创作过程。我现在的思维模式会跳来跳去,在做的一段时间大众影像后,会用实验影像的思路慎思一遍,反之也亦然。我认为无论是以什么方式进行创 作,创作者的“骨”都不会变的,变的只有表现方式。另,播放模式和传播渠道决定了实验影像与大众影像的本质不同,但是任何影像形式都不应该忽略观众。
[关于“思南影像沙龙”]
由荷兰一分钟影像基金会、华师大设计学院、思南公馆、东方卫视和香格纳画廊共同主办,江宏庆策展的“思南影像沙龙”,自2018年6月开始,每月带来一期不同主题的欧洲一分钟影像系列作品,邀请中国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对主题进行解读,并用其作品与欧洲艺术家进行影像艺术的隔空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