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7-31 00:32
编者按:6月,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多个人才培养项目开班。这些项目,培养方向多样,涵盖互联网+、艺术金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非遗、少数民族艺术、工艺创作等多个领域。培训班遵循“紧缺急需、小批量、高层次”的培训标准,注重视野拓展、技能提升、细腻艺术经验的传授和艺术实践,努力培养优秀人才。
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为新兴领域储备人才
6月1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互联网+”艺术理论评论人才培养》在西北大学开班。该项目由西北大学组织实施,旨在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互联网+”时代艺术文化理论研究的需要,发掘和培养既拥有传统艺术理论素养,又熟悉网络文化和新媒体传播方式,同时具有全球视野、能够把握时代脉搏、肩负民族艺术发展使命的艺术理论评论人才,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艺术理论评论体系。该项目面向全国招收艺术理论研究者、高校教师、艺术评论家等共25人。培训为期60天,分艺术理论与艺术评论研究、“互联网+”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两大课程模块。学员将沿古丝绸之路途经重要地区进行艺术考察,并以论坛研讨的形式对两个阶段的学习考察进行总结、扩展和深化。
6月1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金融人才培养》在华中师范大学开班。该项目由华中师范大学组织实施,旨在整合全国优质艺术金融资源,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专业优势,培养艺术品投资与艺术金融人才,为艺术品市场发展和艺术金融学科建设夯实基础。该项目面向全国招收在艺术金融、艺术品投资、艺术品管理等领域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的青年教师、资深艺术金融从业人员共30人。培训为期90天,以理论讲授、交流研讨、实践考察、案例分析、研究报告等方式,聘请国内外艺术金融领域资深专家学者与行业一线经验丰富的专家,从艺术金融政策法规、艺术市场理论、艺术金融专业知识体系、艺术金融案例分析与实践调研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全方位培养,结合投资学、金融学、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基础理论,扩充和完善学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为全国艺术金融领域储备中坚力量和杰出人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民族优秀文化传承
6月3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北方皮影舞台艺术表演人才培养》在燕山大学开班。该项目由燕山大学组织实施,旨在以深刻分析传统皮影文化内涵、本质特征以及演化进程为基础,使学员掌握北方皮影表演艺术的精髓,提高学员的表演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一批以舞台表演为主体的,集表演、编创能力为一身的复合型皮影艺术表演人才,为传承和发展我国北方皮影艺术做出贡献。该项目面向全国招收15人,培训为期60天,邀请在北方皮影戏理论研究、影人操作表演、皮影戏演唱、皮影雕刻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的业界知名专家和艺术家担任导师,学员将在一个月的集中授课阶段通过对传统经典剧目及新创剧目的研究,对北方皮影艺术的表演、演唱、演奏以及皮影道具制作的艺术方法与理论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其后的剧目实训排演与采风调研、自主研修阶段,学员将根据所学进行皮影剧目创作,向专家们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6月5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西部地区恩施土家族民间舞蹈艺术人才培养》在湖北民族学院开班。该项目由湖北民族学院组织实施,旨在传承和保护恩施土家族舞蹈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一批能系统掌握土家民间舞蹈文化知识,传承、发展与弘扬土家族舞蹈文化的年轻人,以弥补传承人年龄结构老化的困境,同时让恩施土家族舞蹈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该项目面向全国招收具有舞蹈、表演基础并具备一定舞蹈编导能力的中青年舞蹈表演创作人才共30人。培训为期60天,分为恩施土家民间舞蹈理论知识学习、恩施土家民间舞蹈发源地实地采风、恩施土家民间舞蹈传统组合动作学习、恩施土家民间舞蹈创编技法训练,学员不仅可以熟悉恩施土家民间舞蹈的起源、种类和地域分布,直观了解原汁原味的恩施土家族民间舞蹈,还能全面学习摆手舞、肉连响、撒尔嗬、滚动莲湘、耍耍等五种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组合,掌握舞蹈创编单、双、三、群舞的编导技法。最后,学员将通过创作恩施土家民间舞蹈作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6月8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湘绣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在长沙市湘绣研究所开班。该项目由长沙市群众艺术馆组织实施,旨在传承湘绣经典针法、绣法,提高学员绣工技艺水平,培养湘绣复合型人才,为保护传承湘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持湘绣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该项目面向全国招收从事刺绣工作三年以上、意愿坚守湘绣行业的学员20名,培训为期60天,培训内容包括集中授课、湘绣大师一对一指导以及赴湘西苗寨、十八洞村进行创意采风,学员的毕业作品将从10月22日开始进行展览。
6月8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丝弦戏<空印盒>青年表演人才培养》在石家庄丝弦剧院开班。该项目由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组织实施,旨在对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丝弦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进行传承和抢救性保护,让优秀青年演员得到真传,练出真功,扩大丝弦剧种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该项目共招收了小生、老生、青衣、花脸、白脸、彩旦等行当的11名学员,进行为期2个月的集中培训。培训期间,项目邀请丝弦表演艺术家和业内专家,围绕丝弦剧种的经典代表剧目之一《空印盒》的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剧目特点、发展历程、作品成就及人物刻画对学员进行讲解,并进行唱腔表演等相关方面的技术授课,后期将举办成果汇报演出。
6月11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川剧文生表演人才培养》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开班。项目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组织实施,旨在依托川、渝、云、贵等地区悠久的川剧文化传统,培养一批具有扎实川剧文生表演功底、较高戏曲文化素养的川剧文生表演人才,逐步改善川剧文生表演人才资源匮乏、年龄断层严重、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单一等问题,全面提高川剧文生表演人才的素质、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来自全国川剧、京剧、晋剧、湘剧等10个剧种的30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为期60天,分为理论讲授、功法学习、观摩辅导、讲座研讨、专家点评、名家传戏等多种形式,川剧文生老中青三代表演艺术家与理论专家将对学员进行辅导,学员不仅能学到川剧文生褶子、扇子、指法等多种功法技巧,更能得到名家传授《石怀玉惊梦》、《逼侄赴科》、《托国入吴》、《放裴》等川剧文生经典剧目,最终学习成果将以剧目汇报演出的形式接受专家检验。
6月13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马背杂技艺术人才培训班》在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开班。该项目由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组织实施,旨在依托该院杂技团优质的教学资源及地缘优势,通过学习培训,促进和带动国内相关省区马背杂技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来自内蒙古、上海、河北、云南等地的35名杂技艺术专业人才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班为期60天,在集中授课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将观摩学习马术实景剧《永远的成吉思汗》,充分感受蒙古族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领略马背民族的风土人情,通过实践提升马背杂技特技技能,并最终进行成果汇报演出。
6月15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贵州彝族古歌表演人才培养》在贵州民族大学开班。该项目由贵州民族大学组织实施,以继承、发展、弘扬优秀贵州彝族传统音乐为宗旨,培养一批汉文化水平高、深谙彝族文化内涵、能歌善舞的艺术表演人才,解决彝族文化传承与开发利用人才紧缺的问题,推动民族文化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来自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广西等彝族聚居区的2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培训为期150天,课程以专业演唱技能和艺术实践为主,在集中培训期间,学员将深入彝族生活地域现场考察与采风,了解贵州彝族的历史和文化,并对彝族古歌的内涵、风格、演唱特点等进行学习研究。
6月25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吕剧青年表演人才培养》在山东女子学院开班。该项目由山东女子学院组织实施,旨在培养一批具有一定戏曲理论功底和精湛的吕剧演唱与表演技能、有传承担当与创新精神的青年吕剧表演人才队伍,实现对吕剧艺术的保护、传承、振兴、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培训为期3个月,共接收30名学员,通过“观摩+案例分析+理论讲授+舞台实践”相结合,理论、实践与采风穿插进行的模式,组织授课专家对学员进行吕剧音乐基本理论、戏曲表演、唱腔艺术、身段形体、人物塑造、戏曲美学等多方面的指导,依托吕剧传统剧目《逼婚记》及诸多经典唱段的实践排练、专家点评,最终把培训中的优秀作品搬上舞台,实现学员吕剧理论与表演水平的综合性强化提升。
设计与创意相结合 匠心筑梦育人才
6月19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东北地区陶瓷和玻璃艺术青年人才培养》在吉林艺术学院开班。该项目由吉林艺术学院组织实施,旨在培养与传承东北地域特色陶瓷和玻璃艺术青年创作人才队伍,提高人才整体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艺能力,推动东北地区的陶瓷和玻璃艺术事业繁荣、创新发展。项目面向全国招收30位具备一定创作能力和发展潜质的中青年优秀创作人才。培训为期3个月,开设陶瓷与玻璃艺术史、东北民俗文化研究等理论性课程与陶瓷造型、陶瓷雕刻与绘画、陶瓷化妆土及玻璃吹制、玻璃灯工、玻璃冷加工、玻璃首饰等实践课程,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使学员进一步掌握陶瓷与玻璃的创作技艺并运用陶瓷和玻璃材料进行综合创作,最终完成一件或一组陶瓷和玻璃相结合的作品。
6月25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云南传统金属工艺创新人才培养》在云南艺术学院开班。该项目由云南艺术学院组织实施,旨在聚合传统工艺、创意设计类人才的集体力量,推动云南培养传统金属工艺创新人才的能力,从根本上激活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把传统金属工艺有意识地向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转化,促进云南传统金属工艺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影响力。培训为期2个月,共接收40位学员,课程包括工艺理论知识、工艺技能、传统工艺与文创设计知识、产品创新设计能力等方面,以集中面授、跟踪指导、交流考察等形式,运用创新的设计语言与创意手段解读云南传统金属工艺中所蕴涵的独特智慧与艺术魅力,进一步提升学员设计创意能力,促进云南传统金属工艺的发展。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