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心正 品端 行洁 艺清——品评温永健的中国画艺术

2018-08-03 10:16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把自然界物的自然现象与现实生活中人的精神现象,这两种本不相关的形态,智慧式地联系在一起,并升华出深刻的哲学道理来。这是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一次重大贡献。

  “山”在这里,不再是人们所认为的自然现象的具体的物的山,也不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亲切可爱的审美对象。如果考虑到“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那么,孔子把“山”与“仁”联系在一起,就更加突出了“山”的审美价值,仿佛使我们看到了“山”的宽广、稳健、沉寂、浑厚。这正体现了“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精神气概。正因为此,在那以后几千年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子民,特别是古代知识分子,一直保持着对“山”的一种深厚情感。也正是这种感情,成为我们陶冶性情、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至于更进一步成了我们思想感情的重要寄托。

  无独有偶。有着同样文化转向的还有“水”。老古人像崇拜“山”一样,也崇拜“水”。“水”被赋予的道德意义,在古代文献上屡见不鲜。“水德”,不仅早在战国时期就是一种流行思想,而且为后来的汉代人所津津乐道。这种独特的“山”文化和“水”文化,表现在艺术领域,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民众喜好游山玩水,亲和自然,也喜欢受“山”“水”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中国山水画绘画艺术。不仅如此,在中国艺术市场,亦历来属“山水画”独具魅力,最受追捧。所谓“金山水,银花鸟”是之谓也。

  不过,中国绘画史上一些精彩艺术生命,诸如展子虔、范宽、米芾,以及后来的黄公望、戴进、沈周、石涛、黄宾虹等,在一定程度上则摆脱了儒家文化的束缚。因为儒家讲究“秩序优先”,并不倡导“个性优先”,而中国画的艺术大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质大多属后者。虽然“秩序优先”自有它的道理所在,却往往给个体生命,带来的却是莫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对艺术创造力的束缚,反倒是最致命的。这就引发了一个人类永恒而困惑的话题,也可以说是思虑中最大的一对悖论:“重天演”还是“重人为”。换言之,是重庄禅思想的影响下的自然、自由和生命,还是重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的意志、秩序和伦理。比如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个尚“个性优先”的人物;相反,薛宝钗则是崇“秩序优先”。林薛之异,在一定意义上不是善恶之异,也不是是非之异,而是曹雪芹灵魂的“二律背反”。事实上,一个民族大文化的精华是否尚存,关键在于其生命的尊严与生命的活力是否还在,文学艺术更是如此。

  中国画家温永健,本质上是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特质的文化人。只要熟悉他的人,相信都有这种感觉,其内心深处有着一股“个性优先”道家风范。这一点,可能连他自己都不一定清楚,或者说完全没有意识到,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但却不经意间有一种本能的流露。他斯文,平淡,诚恳,真实,虽然缺少了些时下艺术家之流行因素,却骨子里潜意识具备艺术家的种种先天的因子。也就是说,他身是正的,心是静的,没有多余的修饰,也没有过多的时风影响。这在当代画界是难能可贵的。有道曰:“人者,心之器也。”古往今来的贤明之士,都注重克己修身,以求知明而行无过。艺术家的心净不净,看似深藏于内,实则一目了然,世人清清楚楚。在我看来,表现的越像艺术家,往往越不一定是艺术家,甚至是外行;相反,表现的越不像艺术家的人,往往反而越是艺术家,甚至是大家。

  文化的精彩来自生命的精彩,艺术的精彩来自生命深处的灵魂自在与毫无粉饰的精神流露。如果当负载文化的生命主体变得势利无限、奴性无限了,甚至从腰杆到灵魂弱化都站不起来时候,那这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就丧失了一种诗的光泽。那样一来,诗意生命的挽歌,给中国文化便敲响了警钟。但精彩不是不择手段的出彩,自在不是肆无忌惮的自由。

  看了温永健的作品集及大量的原作,从这些作品中不难发现,他一直在拒绝商业性和世俗化笔墨元素,用一种关切甚至探究的目光,去审视生活与艺术,在饱含庄重和充满思辨性风格的创作路径上,延展自己旺盛的创作态势。当然,这与温永健的性格特征、知识结构有关,更与其艺术创作的审美取向分不开。换句话说,他生命里有画,所以,对画有感觉。这种感觉,不仅需要天赋,需要画识,更需要生命深处的内功,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自诩,应该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在不经意的“自白”。既不刻意而为,也不是其它人为因素“护驾”。表面上看,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成功是“无心插柳”,实际上是天才大心灵内修的结果。所以,大道永远是生命宇宙之道,不是国家历史之道,也不是个人奋斗、单打独斗之所谓“追求”。那是只知绘画的“小道”,而全然不晓“小道”之外的艺术“大道”,是永远无法探究到艺术真谛的“功夫小子”。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是说温永健一定就有这方面的大道,也不是说温永健肯定能获得这种大道,而真正想要说明的是,他具备这些条件,也正朝着这个大方向发展和努力,起码没有被流行时风所趋。再说了,他年纪还不大,出道尚浅,艺术空间尚宽裕,人生的路对他来说还长,艺术之花尚含苞初放,过早地定型定性,都是不负责任的,属盲者之举。那样不仅对他没有任何好处,相反还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骨牌效应,一旦确发,将不可逆转,后患无穷。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从来不追求那些社会性的轰动效应,也不取眼球文化的近利,而是渴望知音。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