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大愚 《新富春山居图》

大愚《新富春山居图》部分 (共9部分)

大愚《新富春山居图》部分 (共9部分)

一篇写书画的文章,重点不是大吹大擂它的好,而是要客观地评判它如何好,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来说更是如此,多维度的去衡量它的艺术价值,才是一篇文章应有的核心。

首先看状态,正所谓心动而后手动,从最初的起笔到最后的钤印,从始至终都能够保持同一种状态,尤其是类同大愚《新富春山居图》一般的写意山水长卷,时常需要耗费数月才可完成,文人画又着重强调着自由、轻松、通达的笔意,因此前后状态精神的连贯性,对画者身心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只有心先到了那个自在而为境界,老辣但平和的笔意才能跟上。

随后看笔法,大愚的笔法主脉承继于魏晋、而后又吸收了五笔七墨、太极笔法、禅意笔法等技法,笔意丰富,信笔翻飞之间变化多样、自然天趣,但每一笔又凝练而厚重,如同千年古藤一般的一波三折,亦或者是如同屋漏痕一般的苍润饱满,再或者如同折股钗一般的圆润斑驳,正是这内在气质高度统一、但外在形貌又千变万化的一根根线条,最终为这幅画带来了高古厚重、气韵自然、兼具雄浑与清润的内在气质。

再看墨法,大愚对水墨纸笔的质地以及相互之间作用变化的理解,是他能够从容驾驭水墨变化的前提,墨色的浓淡洇干,自然随性而又恰到好处。墨色之难难在层次,尤其是大愚对黄宾虹积墨法的使用,层次鲜明的同时又有点点亮墨浮现于纸前,没有出现半分死墨板结的败笔,甚是难得。即便是赭石、青绿之类的色彩的运用,只不过是更加丰富了整幅画作而已,并没有丝毫打乱写意山水黑白灰的主色基调。

若一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修养达到了一定的层次,那么就会认同“艺术的至高境界是自然”这句话,这也是大愚始终重复的观点之一,不去刻意的追求某一笔到底是锥画沙还是屋漏痕,更不去强求营造笔墨是折股钗或印印泥,但从任何一笔之中,又都能够发现诸如此类一般取法于自然的痕迹,跳过技法的限制、越过规整的藩篱、无视流派的限制,能够限制笔墨发挥的,只剩下了自己的想象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