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文/ 周序雨
大愚《万壑奇峰》未装裱版
从古文字的发明到衍变至今,书画技法在千百年的时间里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并且成熟的章法,或说成是法则,这种章法与法则是被历代书画研习者所接受并且公认的,也是因此书画的传承与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被一小批上层阶级与文人士大夫所主动或被动“垄断”,书画是在当时社会中有所局限的艺术。
大愚《万壑奇峰》未装裱版
大愚《万壑奇峰》未装裱版
然而随着文明传播速度的加快,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来临后信息爆炸式一般的传播,把原有的书画传承路径与传承方式彻底改变,在艺术的内在积淀与外在展现之间造成了一系列失衡的问题。
把这些影响放在书画这个特定的领域内,即便是有上至政府,下至社会团体,亦或者是学院派的极力、成体系的教育与保护,可还是像是在阳光下为一个雪人撑伞,只可能减慢雪人融化的速度,却也改变不了雪人消融的命运。
大愚《万壑奇峰》未装裱版
大愚《万壑奇峰》未装裱版
尤其是当今社会,把金钱视为利益核心的价值观似乎成为了共性,艺术在利益的裹挟之下很容易便走上了偏路,这是一对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艺术在利益的加持下得以极大的“发展”,即便是这个“发展”未必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却也不能否认艺术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对于利益追逐且不能与艺术共生共有的难题。
面对以上的核心问题,必须要清楚的明白传统书画中技法与艺术的辩证关系,也就是明白技法、技艺、技术、章法等,都是艺术的组成部分,是为艺术服务的,无法全部替代艺术的价值。
大愚《万壑奇峰》未装裱版
大愚《万壑奇峰》未装裱版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找回属于这个民族的艺术,找回传统书画原本应该有的样子,需要跳出利益的局限,跳出技法体系的局限,拥有超越于书画本质之外的格局与想象力,否则便只能汲汲于眼前的五光十色,而丧失对真正一脉相承至今的文化艺术之拥有。
然而在如今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中,还想要将书画艺术局限在一个类似于“上层阶级”、“精英阶层”、“文人士大夫”等标签人群,无异于痴人说梦,闭门造车,艺术以飞奔的速度冲向大众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一个历史与时代必然完成的命题。
大愚《万壑奇峰》未装裱版
大愚《万壑奇峰》未装裱版
但是书画艺术走向大众,尤其是将真正代表中华民族“血脉”的艺术推于大众,就必须面临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艺术的创造者必须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积淀,二是具有适应并左右信息高速传播的能力,只有这两个前提同时存在,才能不至于让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处于无知的状态。
互联网的发展恰好解决了后一个问题,那么剩下的问题便清晰明了了,如何解决在某种意义上的“文化断层”问题,成了书画研习者眼下最棘手的问题,没有了日常对古文字、古汉语的书写和使用习惯,没有了毛笔这个从品性上无限接近民族性的书写工具,没有了对儒、释、道等文化精神成体系的积累,而是相当多数的人群开始由外及内,或者只停留于对外在形态与目视、行为快感的追求,这是一种行为方向与精神去向的背离。
大愚《万壑奇峰》未装裱版
艺术需要偏执,但是对艺术所需养分的积累需要均衡,书画的传承可以映射对于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千百年的历史中向来如此,而若需要追问究竟何种积累才算是真正的积累,何种传承才是正宗本源的传承,那便只能回答传统文化的范围太过于空泛、广袤,任何的汲取都可以看作是一场修行,有便是有,没有,赘叙的再多也无济于事。
本文根据大愚先生口述整理而成,并不直接代表大愚本人之观点。
大愚,书画学者,代表作《新富春山居图》、《秋鸿》、《万壑奇峰》、《山水三合》、《创世之柱》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