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惠藏·潘文良——山水空灵,迥得真趣,笔理淡雅,墨韵浑正

 

传承与经典系列

—潘文良中国画作品展

文人,借诗词文章表述心境意愿,

艺术,凭笔墨书画展示精彩人生。

在文人和艺术家之间,在心境意愿和精彩人生之间,永恒律动的线条,在文人墨客笔下,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构成了互动的关联。在三尺青石案头,线游点横竖撇之间,条蕴笔意墨韵之巅。 

我国著名青年画家潘文良先生,多年来,醉心于古意、古韵书画的研习、延伸和创作,在诗、书、画之间,凝练成篇,吸宋元书画之意境,纳诗书哲理之内涵,逐渐达到了“于诗与书,于诗入画和于画蕴诗,于画释情”艺术境界。

品其山水画作,在笔墨之间,尽展画理诗书之内涵,在线条律动之中,承源古法,取笔雅正,丹青诗蕴,自然洒脱。山水空灵,迥得真趣,笔理淡雅,墨韵浑正,从而使书画融为一体,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美静观要造成特定的审美心境,表现在对自我的离异和升华上,艺术家把自我去除视为达致艺术飞跃的必然津梁。恽南田说,“目所见,耳所闻,都非我有,身如槁木,迎风萧寥。”在自然的徜徉中,他失落了自我,从而与造化浑然一体,获得了最真确的生命存在。张彦远说:“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历代名画记》)就是说超越自我的形体和心智,从而在静穆的观照中与自然的节奏韵律妙然契合。这种自我的去除被看成是“虚静”心态形成的最为关键的一环,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我情欲的超越,即是要去除人的生理所带来的欲望,象庄子所说的“离形”、“堕肢体”,身如槁木,面如死灰,从而根除情欲,使得心灵光明莹洁,一无挂碍。梁武帝赋曰:“外去眼境,内净心尘,不与不取,不爱不嗔”(《净业赋》);司空图认为,只有“体素储洁”,方可“乘月反真”。在他们这儿,人的内在情欲被看成尘垢而被弃置,激烈的情感波动已被宁定的精神境界所取代,丰富活泼的内在世界被荡涤澡雪成为空旷虚无的心灵空间。

清平乐 

(文/潘文良)

野云汀远。

日暮归舟晚。

唤取闲情春过半。

赢却一身懒散。

近来渔趣消磨。

笑随青柳婆娑。

早有江风醉我,

何妨大梦烟波。

喜欢老师作品可微信:yihuicang2018 文章来自公众号:艺惠藏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