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有感于作者的透彻,我在一个赏石群里推广文章《文人精神与石玩》(详见7月19号汇石融通),从而引起三方石头的讨论。出场人物均以字母代替。
X看了文章后说:山寺桃花啊,我们从不把自己对物的观点剖析得这么清楚。我们是实战派,除了卖就是买,至于为什么买,多少钱买…要靠真本事。
S:明白。您们在这里代表的貌似两个极端(理论和实践)的终端,实质您们身上,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是互为一体的。
G:山寺桃花啊,这位作者水松石山房,英国人,对中国文化,研究得,比我们好多中国人,还透彻。
图一
X问S:山寺桃花啊,上图是什么?
S:最早是在2017年7月15号石界公众号俞莹老师文章中见到上方石头,以及下方石头。据文中介绍,图一为英国资深的中国古董文玩藏家莫士撝收藏的清代仿奇石石雕作品。图二为乾隆年代的石刻山子,立于北海公园镜清斋前。
图二
X:图二是北海的,清乾隆年间。图一几年前曾经在香港拍过,新、老看不懂,也可能是老的,也可能平时看高古的看多了。不知是不是更早时看到的那个,记得下座是对的。
B:在考证环节里,科学地说,像,不等于是……
A:我不觉得有多美。
B:赞同。
A:尤其图二。
X:这个图二,尤其北海的,清中早期的。哎……本身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盲从,到后期工匠,尤其皇家东西做得很板,工匠又不敢自己发挥,都有关系,也不能拿稍微高古一点的跟明清的比,尤其明清的皇家东西做的很规制,很板。
X:就是我们通过这个物件了解当时的人文所处的环境,当时的思想。
图三
X:这个,才……【强】。实物看完了自己比,是吧,那个造诣不一样。尤其香港那个,它好像在平面上雕的,它根本没有那个层次、空间……
X:山寺桃花啊,其实这个是特好的教科书,因为是它把人们后期也就是明清两代人怎么看那个赏石,怎么表现,都跟你用雕塑的手法已经全告诉你了。有一定水平的人,一眼一看就知道了。
B: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不论是哪个名头的收藏家,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审美。所谓的山子,如图所示,它到底美在哪。
B:差异不在工艺,而在思想和境界,个见。
B:思路是沿着古人的用法学习来的,我从来不信,信手在古代的文献里(包括诗词歌赋)断章取义,再弄快破石头就能树立起赏石来。
B:审美要用心去体验和理解,还有区别和积累。平时美的看多了,大脑才能第一分辨出赏石的优劣和高下。美的欣赏多了养眼,破烂的伤眼。
B:我真不看好您的拍照水平。
X:您知道陈老师为了这张照片的代价吗……首先自己先读懂…然后是场地空间、安置到位……哪项缺了钱能干成?所以这是奢侈的游戏。
B:陈老师说过一句话:您都不是奢侈的人,怎么能干出奢侈的事!这话在理。
L:会摄影的,不懂赏石审美情趣也拍不好,只是当成一个物件去寻常构图,成片必然乏味。
L:懂赏石的,不会借助摄影的这个形式语言去表达,也不行。
L:再现与主观再现,这是个难题。透过一层玻璃,赏石本身的很多气跟韵反而被过滤掉了。
B:内在很难用拍照去表达,除非您懂的抓住某一个点,但很难。不过,看好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