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山水画∣品赏当代画家宋唐《春夏秋冬》的意境之美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是个老话题,也是中国人审美思想中难以割舍的情结。它是基于东方人的哲学思维架构中的审美情趣。意境,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早已有之,但把它作为艺术美的审美标准之一,还是在唐代才得以形成,是以王维、孟浩然等描绘风物的诗歌创作为标志。从“诗境”到“画境”的创作,它们是互相交流,互相渗透,这对唐以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及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大诗人,也是大画家的王维,也躬亲于山水画的实践中,并做“画境”创作方式的尝试也创新的研究工作。他把禅宗的思想导入中国画的创作之中,即“禅境”的思维方式,并取得山水画创作的重大突破。

  四季四条屏 宋唐手绘国画山水画《春夏秋冬》

  宋唐的《春夏秋冬》四条屏,应是意境与画境的融合体。画家以自己内心思想的演变,来探讨一年四季山水画创作的自由个性。单一的表现季节似乎不难,但统一在画面中,让人们读到四季的分明,并能感知到四季带来的快乐,不是容易的,至少要分得清楚四季,还能在各个季节里读到那种独特的灵魂之美。也难得画家对四季把握的准确,一般来讲四条屏是很多人顾忌的,害怕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所下的功夫要多,但能表达出的意思却非常难,这不只是考验画家的基本功,也是考验画家对事物观察的敏锐感。意境在画中的表现,也即是画家能力的展现。

  山水四条屏《春夏秋冬》细节图欣赏:

  王维的《袁安卧雪图》,将一丛芭蕉画在雪景中,使时空发生了严重的错位。这种构图方式,可能是为了某种“心境”的表现而设置的。因为这样的画法,在中国美学史上意义重大,塔导入了一种禅宗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即中国画对意境的表现形式的凸显。也因此,意境一说在中国绘画中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它为中国人传统的审美经验起到了解构和重构的重要作用。因禅宗对艺术的渗透,其禅的思想开始自觉地向着山水画导入精神的内涵,使其在艺术的美学层面中表现的“物象”有了思想的深度,也使中国画发展的轨迹更加符合中国的哲学旨意,这就是东方哲学趋于灵府的“意象”,使有形的实证思维模式,变为更加虚灵空幻的意境之美。

  山水四条屏《春夏秋冬》场景图欣赏:

  在宋唐的《春夏秋冬》中,对于意境的空灵之美,已经表现的很出彩了,一定有很多的人希望在短短的四条屏中读到一年四季的变化,以求得心灵的安稳,这就使得这样的画作弥足珍贵,非常难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