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由《库艺术》策划、推出的“自由绘画”——国内首个非具象绘画研究工作坊第二期已经正式启动!国内著名抽象艺术家谭平、马树青,德国著名艺术教育家乌尔里希·克里博,国际策展人、批评家方振宁作为第二期工作坊的特邀导师,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学术理念和教育方法,但在启发艺术的后起之秀们打开自己,扔掉束缚,学会自由的去绘画这一点上又有异曲同工之妙。《库艺术》近期陆续对诸位导师进行了先期专访,导师们也就自己对于此次教学理念的认识,自身的学术课题、教学重点,以及对参与成员的要求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准备报名的朋友们可以借此机会对本次工作坊课题的主张和内容有一个先期了解。
特邀导师乌尔里希·克里博(Ulrich Klieber)
乌尔里希·克里博( Ulrich klieber ) 教授,1953年出生于德国哥平根(Goeppingen ),德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德国哈勒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就读于德国斯图加特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艺术史专业,后就读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绘画专业。毕生致力于绘画教学工作,2004-2018年期间多次访问中国,他将德国开放式的艺术理念和工作方法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带给每一位学生,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潜力,其中有的今天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如2018年在佩斯北京举办个展的艺术家TIM EITEL)。
在我的教学中有一个中心点:去工作!去行动!我会给出很多带有特殊内容的具体练习。非常重要的是,你必须给出足够的空间去寻找新的不同寻常的结果,成员们会试着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乌尔里希·克里博(自由绘画工作坊第二期导师,德国哈勒艺术与设计学院前院长)
创作中的克里博教授 1985年
库艺术=库:您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非常多样,很少重复,每次开始教学都会想出一些新的点子。那么您教学的主线是什么?
克里博:我举办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工作坊:在德国针对美术学院的学生举办一周一次的工作坊,针对设计类的学生举办一周七天时间紧凑的工作坊等。我还在中国、越南、日本等不同的国家从事艺术教育,这取决于很多具体情况,取决于我们有多少时间与空间等很多因素。
但在我的教学中有一个中心点:去工作!去行动!我会给出很多带有特定内容的具体练习。非常重要的是,你必须给出足够的空间去寻找新的不同寻常的结果,学生们会设法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并非常兴奋的看到练习结果的多样性:我的同伴是怎样工作的?他是否采用了某种不同的方式?为什么?我们会去讨论和分析学生们所有的成果。
克里博教曾授执教的工作坊现场
库:据您观察,德国和中国的艺术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克里博:两个国家间有很多相似的方面,有很多相似的课程,比如人体写生、透视、构成、色彩等基础课程。但在方式上也有很多区别,中国老师更像是权威,他说什么是好,什么不好,然后学生照做。这是源于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比如说孔子和儒家)。在我的教学中我更像是一个搭档,我和学生在一起像乒乓球双打选手一样的工作。如果学生非常优秀,教学也会进展的越来越好,我们相互激发。
克里博教授部分教学书籍与作品集
库:您如何看待今天的抽象艺术?
克里博:对我来说,具象与抽象并不矛盾。在具象作品中你总是可以看到抽象因素,形状、线条,不同的元素,对比等等。特别是在中国的艺术中这一点可以看得很清楚,比如书法:既有文字的内涵,同时也有艺术家个人对线条、绘画性的表现。
我最喜欢的中国艺术家之一就是齐白石。他的作品非常现代,其中包含了很多抽象因素。同时他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非常重要的灵感。
课题实践中的学员
库:在中国的学院教育中要找到艺术的“自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似乎你必须满足许多标准和要求之后才有资格追求表达的自由。您这么看待这个问题?
克里博:我完全同意!这两点都需要。你必须要了解所使用的工具,并找到表达自我的个人方式。这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对我来说两者的结合是最佳选择。通过中国和德国教学方式的结合,我们可以相互学习。
在中国我看到中国的学生可以将毛笔、宣纸和墨汁运用的十分精彩,我将这种练习带回德国,同时也从德国带来一些练习方法,最终得到的结果完全不同,这其中有很大的创造潜力。我们必须支持这一点,这是我们的工作。
克里博教授 作品 Ho Chi Minh City, 2017 und 2018, Nagoya Japan, 2018-2019; Foto Etienne Dietzel
克里博教授于个展开幕式讲话
库:您本次带来的教学课题名为《头和肖像》,“肖像”本身是一个传统的命题,中国的学生习惯的方式是对着模特写生。您本次的教学中会有哪些新意?
克里博:这个课程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非常基础和传统的艺术课题。利用模特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我们不会在一开始就这样进行。很多学生讨厌肖像写生,因为它非常困难和复杂:体积、表面、比例、细节等等,很多学生会问,如何画出一张真实的肖像?这里的“真实”与照片类似。但是,“肖像”其实意味着更多,关于转译、感觉、灵魂,印象与表现。最重要的是:关于绘画。
我们会进行许多令人兴奋的练习以拓宽观念和视野,使学生自由和开放地面对挑战!最后他们还是不得不跟模特一起工作,但会以非常不同的方式。观看,画画;观看,画画;忘记,画画……当然所有的艺术家都需要工具,但工具只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之一。
最重要的是,我怎样观看和诠释一个人?我对他\她的个人性观点是什么?
克里博教授于越南开展的工作坊课题
课题特别邀请
青年艺术家,鲁迅美术学院教师张一非
张一非老师有着多年德国求学经历,并曾师从乌尔里希·克里博教授,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张老师也将德国的艺术理念介绍到鲁迅美术学院,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本次受邀辅助克里博教授的工作坊教学,是二人时隔多年后的再度合作,这将为“自由绘画”工作坊教学激发出更多活力与未知可能。
张一非老师在鲁迅美术学院开展的课题
张一非,1981年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200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水彩专业,2005年毕业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艺术史专业。2013年毕业于哈勒美术学院,绘画专业,ute pleuger工作室 “大师生”。现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张一非对文化处境十分敏感,对于社会文化中矛盾的敏锐、解决矛盾的冲动,和对新秩序的向往,都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来源,亦反应在他的画面之中。他所要探讨的是“自然”与“自我”间的矛盾、对抗关系,同时,他也在研究与尝试新的绘画元素,不断将新的观念通过视觉形式传播给观者。
张一非作品 青波荡漾三 200 x 300 cm 布上油彩 2018
“自由绘画”
对于绘画,你是否有勇气突围?
加入“非具象绘画研究工作坊”第二期
欢迎点击下图了解
本期导师课题专访
特邀导师乌尔里希·克里博 | 头与肖像,接近一个困难的主题
往期导师授课回顾
顾 黎 明 讲 学 实 录 | 抽象语言的方法及多向度的延伸
作者:库艺术KUART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