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9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将于8月3日开幕,敬请期待。我们将定期向大家介绍参展艺术家,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时子媛。
时子媛作为青年雕塑家,在创作中一向保持着从感知和感受出发,从自然与生活中汲取灵感,她的作品带着她特有的对自然的解读。
这次,时子媛作为本届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参展艺术家,希望做到把艺术归还于自然,真正地让作品参与到这片土地。
此次参加艺术季的作品《回响室》,作品中的山石原型源于山间,成品又归于山间,象征着万物源于自然,最后终究归复于自然,也是一种对“自然之声”的改造和重塑。
参展作品
◼︎《回响室》;材质:陶瓷、水、可动装置;尺寸:可变(图中为3x3x0.3m);年代:2016-2017 03
对于本次参展作品《回响室》,时子媛表示: “石本无感,因人而有所感”,其所触人的不在于物性,它只是一个品味世相的媒介。
◼︎《回响室》;材质:陶瓷、水、可动装置;尺寸:可变(图中为3x3x0.3m);年代:2016-2017 03(视频截图)
石与流水共奏,创造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发声”亦将真实的碰撞展现得淋漓尽致。碰撞在瓷石内的空腔,在每块石头间,在静谧的山谷里,亦或是观念上的撞击,望能通过作品将一些无形的反响展现出来。进入“文化”领域的石常与各地宗教神学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独特的位置:
欣赏石,潜藏着中国人反⼈工秩序的思想。石的秩序就是天的秩序——以⽆秩序为秩序。此刻石漂动、撞击的异象,比对古时所推崇的石之怪,质疑正常理性;推石之无用、爱石之朴的思想,似也生出同工异曲的意味。对观者而言,不论是孩童、青少年、未曾对所谓艺术感兴趣的成年人,乃⾄一⽣未曾出过山村的老人,他们看来石亘古不不变的自然属性此时却被打破了了,同样都产生好奇,⽣发感触。这不起眼的石却是普遍的,无论哪个地区民族的人都见过它,这也是我想挖掘的普遍性的人生体验。
◼︎《回响室》;材质:陶瓷、水、可动装置;尺寸:可变(图中为3x3x0.3m);年代:2016-2017 03(视频截图)
艺术家与武隆懒坝
懒坝美术馆 :可以谈谈您对大地艺术的理解么?
时子媛:是艺术与自然的结合,也是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看待和接近自然的一种方式吧。
懒坝美术馆:您认为您的艺术风格与本次武隆懒坝国际艺术季是否契合的关联性呢?
时子媛:我的作品一向从感受出发,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灵感,比如此次参加艺术季的作品《回响室》,作品中的山石原型源于山间,成品又归于山间,这些“石头”漂动撞击的发出的响声我想也是一种“大地的声音”,想必这和武隆懒坝国际艺术季的主旨之一“我从山中来”是有所呼应的。
◼︎武隆懒坝
懒坝美术馆:当第一次听到武隆懒坝国际艺术季的时候,是否有想过自己的作品会与懒坝这片土地发生怎样的碰撞?
时子媛:早先自己荣幸地受邀参与武隆懒坝艺术季,了解到本次大地艺术季即将“发生”在重庆武隆的一片山林间。在完善和落实作品方案的过程中,产生了让作品中的“石头”出自于懒坝的山涧溪流,作品完成后又再一次地把“石头”归于溪流,最后作品陈列在懒坝寺庙营建的禅修室这样一套完整的想法,同时也是希望做到把艺术归还于自然,真正地让作品参与到这片土地。
懒坝美术馆:当艺术家们以各种形式来到武隆,您认为武隆懒坝这片土地会发生怎样有趣的变化呢?
时子媛:我想这片土地潜藏的活力会被激发出来,也很期待届时的亲身体会。
懒坝美术馆:对于本次武隆懒坝国际艺术季有什么期望?
时子媛:希望艺术作为媒介,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会和真切的感受。
关于艺术家
◼︎ 时子媛
Shi Ziyuan
1996年出生于广西南宁,201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在校期间多次获中央美术学院“综合奖学金”;获中央美术学院“学院造型奖”、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公共艺术专项奖学金” 优秀奖、2018年第六届“明天雕塑奖”年度奖、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创作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撰稿|李呢喃
排版|李呢喃
责任编辑|李呢喃
图片|部分由艺术家提供
版权归懒坝美术馆所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