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郭棚
郭棚,艺术家 斫琴师
其图像装置艺术作品以综合媒体环境下的空间影像叙事为主体,强调传统美学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的建构意义,致力于视觉文化要素在历史文脉演释过程中的研究。
曾在台北美术馆,巴黎大皇宫,美国沃克艺术中心,荷兰foma摄影博物馆,瑞典乌普撒拉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天津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昆明当代美术馆等机构展出,作品被花旗银行 汇丰银行 等机构收藏。
在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同时,于2001年始,研习修复及斫制古琴,已参与修复宋元明清老琴十余床,其斫琴纪录片由上海博物馆摄制,并在《千文万华》特展中展映。其所斫古琴依古法,取良材,尊乐理,守音律,精调校,器型力追唐宋,音声金石韵与皮鼓声兼而有之,呈温劲内敛之美,音清韵古绝无浮泛之音。

与众多从事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不同,他选择了闹市以外的乡村生活。这份宁静和质朴似乎与他所从事的紧跟时代步伐甚至走在时代之前的工作有着巨大的不同。文物修复、古琴文化、影像、空间装置艺术、雕塑等等这些一齐塑造了郭棚为大众所熟知的艺术家形象。
郭棚与他的作品《黑洞》(《Black hole》)
郭棚修复元代古琴
而郭棚每每谈论自己的身份时,更乐意说自己是一个斫琴师、一个拓展影像更多可能性的探索者,相处的智慧使得郭棚的几重身份和谐共生并汇聚成为强大的内在力量。郭棚对于艺术的独到见解和充满哲学意味的影像艺术创作,使得他的几重身份变得神秘且充满魅力。似乎每一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所给予他的身份都因为他对空间的不断探索而变得生动和可以捕捉。与其说这些身份塑造了郭棚,倒不如说郭棚的艺术探索历程赋予了这些不同身份同样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生活所塑造的一个全方位的人的形象,更是了解一个艺术家作为和大众一样在社会中生存的人的形象立于我们的面前的法宝。乡野生活中的郭棚、沉迷古琴和古物修复学习的郭棚、探索当代艺术的郭棚、大学学习雕塑的郭棚,这些铸就了一个活灵活现的艺术家形象,走进艺术、走进艺术家、走进艺术家的艺术世界,但却不拘泥于此。
这些身份交织在一起与艺术家相互成就,郭棚说斫琴使得他更加清楚和确定了什么是应该坚守的,什么才是真正的传统和内核的关键所在,古琴本身的品质就涵盖着一种即开放又坚守的气质,而这些通过斫琴所得来的精神,赋予了为观者所熟知的那个郭棚在艺术作品当中对于当代艺术创作理念的升华。除此之外,斫琴对于环境的要求是及高的,斫琴调声需要眼净也需要心静,这给了郭棚更多时间来倾听自己的声音以及周遭的声音,并把这些感受自然的赋予他所想寄予的物像。
在生活中,郭棚离开了在城市的住所来到乡村,在这里重新开始学习跟空间、时间以及物的相处,在近乎原始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当中找寻传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粮换粮、以物易物、自家耕作一亩田地,这样的生活日日重复却又每日有每日的精彩和价值,这样的简单生活蕴涵着无限的生存之道和禅宗的智慧。郭棚总用静观、为而不有、无始无终来形容自己的“出口”。这些生活的智慧升华也同样构建了他作品中独一无二的气质郭棚像对待生活一样对待作品,清晰的思考个体和整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郭棚利用空白相纸的创作方式安静地向观者诉说着重复的形式是如何提升整体的重量、个体如何短暂的抽离以达到真正观察自我的目的。

相处的语境多种多样,生活中我们与物品相处、与爱人和朋友相处、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在相处中寻找一种宁静和平衡,艺术家郭棚的相处美学便是如此,一切与物的相处构成了宏大的时间,多数人对于艺术的探索往往止步于将私人化的情绪依附于抽象晦涩的概念之上找到寄托,但相处的艺术使得郭棚能够在将情感寄予宏大的概念之后依然能够回归最朴实的物像,形成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完整表达。相处的艺术使得我们有机会了解到不一样的郭棚,换言之,是更真实、更全面、也更自然的郭棚。
关于生活:观看和抚摸与生活齐平的高度,对准一切自然与生活的细节,关注些微的琐屑,向生命中的寻常与不经意之物致敬。他们有一种因与上帝同在而表现出来的固执和坚定不移。来自他们之外的一切喧嚣都应当拒绝。他们代表着这个世界的沉默.安静.美和永恒的部分。纯洁的自然忧郁而寂寞永恒。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