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从新疆阿斯塔那地区三座南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剪纸算起,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已经走过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发展历程。长期的创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基本固定的剪纸语言。这既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同时也往往会制约民间艺术家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到了今天,剪纸的生活实用功能已经基本消失,失去了传承的动力。如何使传承了一千多年的中国民间剪纸与当今的生活对接、继续发挥其作用,并赢得市场,是众多民间艺术家苦苦求索的问题。上海一些剪纸艺人在宾馆、商场、旅游景点表演、出售剪纸作品,虽然也能获得不错的经济收入,但始终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终究不是剪纸艺术的根本出路。在这方面,李守白对剪纸艺术的大胆创新是非常成功的。
李守白在剪纸艺术方面的探索在九十年代就已开始,成功的标志是2004年创作的长17米、高0.6米的大型剪纸长卷——《上海童谣》,采用连环画册的形式,描绘了当年孩子们在石库门里弄集体玩耍的情景,孩子们天真的童趣在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的表达,此作品多次赢得全国大奖。自此以后,其创新的步伐更快。
在2007年的“第二届国际创意活动周”上,李守白设计制作的“剪纸创意家具”,首次打破了剪纸需用“纸”来做的概念,将剪纸的造型和纹理处理在实木家具上,使“生活艺术化”成为了切身感受,受到了来自各界的瞩目。
2009年春节,李守白用剪纸语言设计的大型装置艺术——3D重叠“剪纸牛群”与高大的“石库门”剪纸雕塑,耸立在上海新天地南里广场的中心位置。该作品采用木质板材和LED灯光嵌入式效果来制作,将浓郁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海派艺术相融合,创造出“最牛一年”的新天地景观,在整个新年里被视为新天地重要的旅游标识。
在2010年“国际创意活动周”上展示的“凤穿牡丹”和“喜上眉梢”海派旗袍剪纸灯饰,运用镂空剪纸技艺做成。内置灯光后,剪纸图案间的镂空效果或明或暗地折射出来,产生隐隐约约的视觉效果,从而表达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
在“3D纸艺——2010中国·瑞士纸艺合展”中,参展作品“石库门的光与影”,除了运用剪纸的画面和镂空技巧外,还引入了“环保和低碳”的理念。以石库门为表现主题,利用废弃的报纸、用过的瓦楞纸等材料,通过艺术的手法变废为宝,让其成为能传达文化理念的审美作品。
李守白的“纸艺”,已经突破了传统剪纸艺术的种种局限,与现代、后现代艺术相结合,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纯的“纸”到综合材料的运用,成为了年轻人喜欢的时尚艺术。事实上,在他的石库门风情重彩画中,也可发现对传统剪纸元素的有效合理利用。如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头、颈、手臂、身材、腿几乎都是用椭圆形来造型的,就是源于剪纸语言中的月牙纹;女性服饰上的装饰图案则多用锯齿纹、鱼鳞纹和波纹,在《牡丹阁》、《弄堂淑女》、《市景》等作品中表现都非常明显。也由此形成了其作品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泡咖啡中国人永远比不上外国人,泡茶外国人永远不如我们一样,我要把中国民间艺术的新价值发掘出来,但是必须要迎合时代、前卫时尚。”这正是李守白艺术创新的成功之处,也是他不断努力的方向,祝愿他取得更大的成功。
郑土有(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作者:郑土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