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民族风格 上海情结——谈李守白艺术作品

  画什么?怎么画?是前几年美术界讨论的话题,有很多画家认为现在“画什么”并不重要,而“怎么画”是我们要思考的前题,实际上“画什么”是对画家所要表现的事物、对象的定位,而“怎么画”是艺术家的个性和风格的定位。看了李守白的作品我认为“画什么?怎么画?”两者都非常重要。

  2006年我在上海艺博会上看到了李守白的作品,他的作品视角与他人不同,有着浓厚的江南风情和上海里弄乡音乡情的怀旧情结,看了他的作品能唤起人们对渐渐远去的老上海的记忆,使我想起夏笔下《上海屋檐下》上海腔、宁波腔、苏北腔、东北腔混杂,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文化层次人群的融汇、碰撞、交织在同一个胡同里、同一个石库门里、同一个四合院里所发生的故事;看到了张爱玲笔下的歌妓、舞女三分姿色、七分脂粉,身穿紧身旗袍摆弄着万种风情,他的作品从内容上反映出浓浓的老上海市井生活生动画卷。在表现方法上以传统工笔重彩画为元素融入了中国剪纸表现形式,以柔美的笔触,流畅的线条,浓重的色彩,在宣纸上演绎出老上海的生活风貌;利用宣纸易化、易散的特点,表现出厚重的艺术效果,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形式上他用叙述故事的手法来诠释画作的主题,缓缓抒发对老上海的回忆,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注于作品之中,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李守白在“画什么,怎么画”的定位上也不是偶然的。李守白1962年出生于上海艺术世家,自小随父李廷益学画,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曾师从著名画家林曦明教授,中国剪纸特技大师王子淦先生,特别是有着10年海外经历。李守白1991年出国,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地举办展览,将近10年的海外艺术生涯,回望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才真正认识到中华民族艺术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自己艺术创作之根本。回国后他重新审视中国民族优秀的文化,审视上海这座城市,他发现生于斯长于斯的石库门在中国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他把艺术创作视野聚焦于上海石库门和老上海风情,而这之前所有的积累——石库门生活、绘画、剪纸以及海外经历都成了他艺术嬗变的基奠和准备。

  自2003年开始,李守白创作了大量以“上海石库门”、“上海童谣”等人文题材为背景的作品,受到了国内外艺术家和中外收藏家的广泛关注,2004年他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德艺双馨,剪纸艺术大师”称号,2006年剪纸作品《上海童谣》获2006杭州首届国际剪纸艺术节金奖,2007年剪纸作品《石库门留影》被中国剪纸博物馆收藏,2007年6月李守白的剪纸被中国文化部选为北京“2007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参展作品,同年11月剪纸作品《海上遗梦》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暨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节上荣获最高奖项“金剪刀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李守白的选择和定位是对的,他的作品赢得了观众也赢得了市场。我衷心希望李守白在自己选择的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好的佳绩,最后我还是用老报人秦绿枝先生为守白《盛夏重彩风》作的词为结束语:“石库门,睽违久矣,而今重睹。我亦其间一过客,最难忘,小巷黄昏路。窗半启,声低诉。

(陈琪,原上海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作者:陈琪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