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儿童美术创作是基于儿童自身的体验、感悟,借助喜欢的材料,运用美术的形式表现自己感受和想象的过程。其表现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但由于教师缺少有效的生活体验,无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激情,使儿童美术创作常常陷入“纯空想”或“纯模仿”的状态。
在儿童美术创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民间艺术中所呈现的造型、色彩等诸多美术元素都和儿童的艺术语言有一定的共性,更能促进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鉴于此,今天我们以宁波为例,引导学生从当地民间艺术的内容、色彩、形式等元素中汲取灵感,运用充满趣味的“四借鉴”方法,凸显作品的童趣和情趣。
借鉴内容,让主题鲜活起来
图1
首先,运用“三多”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优秀的民间艺术素材。“多观察”, 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优秀的民间艺术,采用从整体到细节的方法进行观察,促进视觉感知。“多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体验各种民间艺术活动,激发多感官的触觉体验。“多记录”,指导学生运用相机、速写等方式及时记录自己感兴趣的民间艺术,使艺术形象具象化,并利用网络平台与同学交流分享,拓宽素材内容。然后,运用“五步法”指导学生借鉴民间艺术的内容,进行主题创作。
图2
第一步,选材。根据教师提供或自己准备的素材图片,学生对比分析,选择自己感触最深,又能凸显主题的素材内容。
第二步,示范。教师局部示范,指导学生如何 利用素材进行有主次、有取舍的构图。
第三步,尝试。 学生尝试创作,在实践中提升美术创作能力。
第四步,展评。在作品展示、评价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鲜明的主题和独特的构图。针对存在的典型问题,教师通过示范修改的方式,让学生重拾创作的信心。
第五步,赏析。引导学生欣赏佳作,拓宽创作视角,启发学生有创意、有趣味地借鉴,让主题鲜活起来。如图1、图2、 图3 分别为学生借鉴宁波南塘老街建筑和立夏称重、打年糕的风俗活动创作的作品。
图3
借鉴色彩,让画面别致起来
色彩是人的第一视觉体验,因此优秀的美术作品会特别注重配色效果。怎样让儿童美术创作呈现出和谐的、有层次的、富有特色的色彩搭配效果呢?
“一看”。首先引导学生平时“阅读”宁波民间艺术的展览、画稿、图片等,感知这类作品的色彩美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色彩感觉。
“二试”。通过让学生尝试“喷、刷、滴、溅、印”等 方法来玩色彩,在颜色的碰撞、融合、分离、冲刷过程中体验色彩的搭配应用,品味色彩释放的情感。
“三比”。展示学生玩出来的色彩小稿,比一比谁的色彩小稿视觉效果好。在对比分析中,直观感知色彩的搭配效果,为今后借鉴各民间艺术的配色积累经验。
图4
如图4 的立体造型作品《宁波味道》的配色色彩就借鉴了宁波古建筑。
借鉴形式,让联想灵动起来
宁波民间艺术中的剪纸、木雕、刺绣、拼贴、编织等形式的艺术魅力正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认同及应用。现代设计中,更是不乏应用这些形式凸显特色和韵味的,教师也应予以借鉴。
图5
教学中可以先通过引导学生寻找宁波民间艺术中各种美的形式,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元素,感受其中的艺术特色和魅力,然后发现民间艺术形式与儿童美术创作之间的联系,再进行形式迁移,选择其中最能凸显主题的民间艺术形式借鉴应用于美术创作中。如图5是民间镂空木雕门,图6是学生借鉴此形式设计成的请柬,较之前作品更富有特色及韵味。
图6
借鉴图案,让内涵丰富起来
指导学生将民间图案融入美术创作中。
图7
图8
首先“看一看”。引导学生欣赏图案,化繁为简,找出构成图案的一些基本纹样,如龙、凤、麒麟、鸳鸯等。
然后“比一比”。找出纹样形象与原形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体会民间纹样是在原形基础上进行了 简化外形、夸张造型、添加装饰等方法设计而成的。
接着“猜一猜”。想想纹样图案隐含的寓意,让学生领悟民间是如何运用谐音或相似形来表达吉祥美好寓意的。如图7和图8,就是学生将宁波民间吉祥图案融入现代生活的物品设计。
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小学美术》2020年第5期《儿童美术创作在民间艺术的“四借鉴”》
《中国中小学美术》2020年第5期
作者:人民美术出版社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