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泡茶那点事儿,看这一篇就够了。

前不久,朋友来家,说是要办茶会,拿了些陈年的六安茶,高高兴兴地走了。朋友高高兴兴,我也高高兴兴。不料,当晚却接到电话,专门来问这茶该如何泡。


 “你不是跟李某某、某某某……都专门学过不少茶课了吗?怎么还不会看茶泡茶”?我一面讲陈年六安泡法,一面对着电话,提出心中疑问。 


“我是看你网上的泡茶课视频,按着里面方法泡常喝的古树茶,发现比从前泡的好喝很多,就开始怀疑之前所学的,再听了你那些泡茶视频里其他的内容,发现一个泡茶竟可以有许多东西都是自己不曾想过的。这次面对这个茶,顿时全无下手处了,所以来问”。朋友回答。 


“喔。那可能是因为网上那个泡茶视频还没讲完,只讲了入手的方法,没谈到如何看茶泡茶这部分。是我太疏懒,怪不得你”。 第二天,几位上过我们当面茶课的同学来家。谈起此事,才知道原来前面那位朋友面对的情形是不少爱茶人的普遍现象。学一茶会一茶,虽然也明白应该触类旁通,真能做到的,实际上并不多。


 所以想把这个事情说一说。



01

 面有些物质可以溶在水中,泡茶就是让这些物质溶解的过程,水温越高,溶解越快。
 
这些物质有些主要体现香气,有些主要体现茶味。香气总是会先跑出来,很迷人,可是过上几泡也就跑差不多了。小壶冲泡,从头喝到尾,如果投茶量、水温和时间控制都合适,总能有二三十泡之多。所以整体下来,最经久的体验,还是在茶味上。没有香气不行,香气一过,再无韵味,也不行。
 
同款茶,芽叶越完整,出汤速度越缓而持久。外观越破碎,出汤就越快,相对也会耐力不足。
 
干茶放久了,自身一定转化,不光香气会散发掉一些,溶解速度也变快。
 
不同的茶品种,不同的茶工艺,都会使其溶水的情况有所差异。大致的原则是经过发酵、揉捻、切碎的茶,会溶得快一些。压过的茶,总比没压的溶解起来慢一些。压得越紧实,溶水也越慢。例如同为江南茶区,压扁了的龙井就比没压的碧螺春紧,而揉成一粒粒的珠茶又比龙井紧。同为加工茶,最紧的是机制青砖和现在已经少有人制作的普洱铁饼,最松的是徽州六安和梧州六堡。
 
越高质量的茶毛病越少,适当多放一点,能让好滋味体现更充足。如果口感上毛病突出,投茶量大,喝到的不愉悦感会明显,所以可以少放一些。

六安蓝茶
 
大体上就这些原则,稍微熟悉,再用点心,完全可以达到看到一个茶,用鼻子闻一闻,从干茶的形状、色泽和香气感受出发,就能对如何冲泡心里大致有个数。例如:
 
茶叶破碎严重要减少投茶量出汤要快。
茶芽偏多水温可以稍低而且不要太增加投茶量。
年分越久水温越要高越可以多放一些茶。
叶片条索越大水温越高越可以多放一点茶。
压得太紧的茶前三泡可以适当延长时间。
……
 
这样列下去,几十条总少不了。可是效果会如何?或许有人喜欢,觉得按着条例来,方便许多。甚至有心的朋友可以凭借着一条条规则的日常实行,有朝一日从中迸发出什么,融汇贯通了。但我总认为,前者是被一种“外入”束缚了,而后者的几率太低,虚无缥缈。而且以当下的民风看,就算有人把这些条例都举全了,能够踏实去做的人,也不一定有多少。总体而论,有得细节失大体的过失,甚至细节也得不到。另一方面,物理学专业出身的教育学家杜和戎教授曾指出,“现在物理学的基本粒子有几十种,那还叫什么‘基本’粒子?总结规律也一样,条目太多的规律涉及层次一定不够深入,最好不要轻易呈现出来”。

 
02
该怎么办?

能不能够每位泡茶人、爱茶人动动脑,把泡茶过程中,茶、水、温、器、时间、环境几个因素想明白,一面在实践中体会,一面尝试着把每一泡茶自身的规律找到。这样一次次积累起来,或许不一定能形成落诸文字的多少个条目,但一定会心手相师,渐入深细。积累多了,由广大至精微,那些规则在下意识里就有了。这样做,不光是在新遇到一款茶时不会慌,更是通过泡茶的日常锤炼让内心都得以改变。元代禅师溥光和尚《茶榜》说,茶是“借水澄心”的过程,或许就这么个道理。这和中国文化里一切由术入道的学问相通。要有规则,但不能从最初就被规则管死了,失去了放开手脚的余地。

溥光《茶榜》原石已佚,图为旧拓局部

苏轼说,“书之美者莫如颜鲁公,然书法之坏自鲁公始;诗之美者莫如韩退之,然诗格之变自退之始”。在法度太过明晰的情况下,学者如果只是一一取则,不会调整,往往要失去妙在笔画之外的天成自得。苏轼的弟弟苏辙生好为文,说“文者,气之所行,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并举了孟子和司马迁的“养气故事”,感叹说“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苏氏兄弟已经认识到中唐之后,诗风、文风、书风都开始从最大的法度走向最大的束缚。格律虽齐,对偶虽整,却再也见不到“赫然称大还,与道本无隔”(李白句)那样强劲的风骨和浑然一味的格局了。所以他们才提出“文不可以学而能”,希望学者们能从更本质的修养入手。我们提倡的泡茶法,正和这种诗文之道一样,不是为写诗而写诗,为泡茶而泡茶,而是希望更多的爱茶之人“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反应在茶汤里,则泡时虽不自知,却是举手投足,动辄合律,必然好喝。
 
03

 后要说,这个道理,前人固然早已指出,今人也未必就全不知道。之所以许多人知道却没做到,实在是近千年来的教育,喂给大家的馍馍是一代代教师们按照每个时代、社会特定的单一取向而越嚼越碎的细料,社会群体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只会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愚钝,不肯多动脑更不会多维度地动脑。与此同时,近代的量化考核法,方便了选择的同时,几乎放弃了对难以“量化”部分的观察,导致一种可怕的短视的快速功利主义视角形成。本就懒惰愚钝,又被快速功利所裹挟,当然就失去了对养气的耐心,失去了自己总结规律的热情和努力,满心盼望能在每泡茶的包装上看到印写明白的最佳冲泡步骤。
 
这等于是拱手奉上了自己的自由,以便于卖茶人收取更快速的利润,欣然出卖自己而不自知。所以我们才要写这个文章,推广这个看似费力不讨好,下了工夫、干了活儿,还没法给别人“得瑟”的千古泡茶正法。
 




水要澄清才好,心也是。当然,静久生明。但光是静,只能让水中的泥沙积到底下,看似澄清,一遇动摇,立刻会泛起。只有在事上练心-------在太史公是和各地人士论交,在武将是讨贼平逆,在茶者就是泡茶-------才能把泥沙一一沥起,还心以清明。王阳明说“静处体悟,事上磨炼”。我们思考、体会泡茶中的主要因素是“静处体悟”,我们一泡一泡茶地去找合适的方法,通过冲泡和品饮来检验找到的方法,于此不断入细、进步,这就是事上磨炼。





| 思考题 |


名茶有很多种,如果只是学一种会一种,那么光是泡茶的课程学习就会无比漫长。这个问题只有融会贯通才能解决。曾经有位爱茶人在马来西亚喝到了一款很不错的1960年代六堡茶,买了带回北京,泡出的味道却不能让自己满意。


面对同样一包茶,应该如何思考,并找到合适的冲泡方法呢?请大家帮忙想一下。


欢迎各位在“留言区”写下自己的看法。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加薇13718811023

      太厉害了,收藏当代字画天下第一家,联系电微13718811023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