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当代艺术的自制迷局

 
中国当代艺术的自制迷局
刘晓林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思考我已经写了部分文字,本来不想就此话题再花费自己的脑细胞与手力(写字或打字),无奈心手不应又萌发了简单以提纲式写一点的念头。

迷局一
究竟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至今没有明确的概念。退一步,没有明确概念有大致界定也行!仍然也没有。可笑的人们,尤其是专家学者们口口声声在谈论着这仿佛有着十足时代感的“新鲜事物”。为什么新鲜?时代感在哪里?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办?非跟着感觉走吗?
 
迷局二
中国当代艺术仿佛一夜间冒了出来,天价的当代艺术家雨后春笋般应时而生。好在哪里?有不少人这样认为:反映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当前的社会,最重要的是它们很新。两个反映你我真的读出来了?也许有人真的读了出来。新代表什么?艺术的价值根本在于优劣而不在新旧。
 
迷局三
不管中国当代艺术还是其他什么艺术,它的落脚点是艺术。只要是艺术就无法绕过形式与内容的;换言,表象与内涵的统一永远是不可或缺的。要想绕过,除非不存在。艺术的确也无法精确定义,但艺术有着它可以言传的大概:气息、神韵、格调以及它所采用的表现语言和构成方法等。
 
迷局四
任何时代、任何画种的杰出、伟大艺术家都是少之又少的,但贪婪无知的人们却往往以为只有自己才会发现唯一天才或没被发现的系列新大陆。天大的笑话,假设真的存在所谓的当代艺术,数十年间出现的“行业或艺术种类”在哪来的那么多大艺术家?只能这样解释:我们的对艺术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判断都出了严重的问题而不自知!!!
 
时下人们混沌定义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自我设置了许多迷局,我想若干年(或许不用10年)后绝大多数的精明的收藏家、专家学者回头再看20世纪初期发生的当代艺术事件与自己的行为时,当会检讨自己的自大、盲目与无知。
 
附:
作者:刘晓林 | 标签: 刘晓林 当代艺术 市场 中国 根源  | 评论4 | 阅读1309 | 2009-5-16

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雪崩根源
刘晓林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不会灭亡,但它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甚至衰落。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流通运行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中的“产品”(当代艺术)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宇宙间的任何事物从诞生经由发展直至完善的“充实”之路都是极其漫长的,艺术也不例外,当代艺术更不例外,无疑中国当代艺术也不能例外!静下心来想,中国当代艺术仿佛在一夜间在地下、在天上“冒出来”!因为国外有当代艺术,中国也非要有当代艺术吗?当代艺术究竟是什么?它仅仅是因为出现在当代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作为其称之为当代艺术的制约?国外的当代艺术出现了“天价”,我们的当代艺术也一定要出现“天价”吗?“产品”的价值(大致体现为价格)哪能因为名称相同(国外国内都美其名曰“当代艺术”)就变的相同了吗?
      严格来讲,称中国当代艺术为艺术发展史的“畸形物”当不为过。几个月的速生猪肉味道哪能比的上那鲜美的“自然猪肉”?如此简单的问题,偏偏会令一部分人很是头疼:万一速生猪肉虽然生长时间短,而质量不差或更好呢?就这样,一部分精明无比、聪明无比的投资者们象飞蛾扑火一样奋不顾身扑向了“中国当代艺术”这块硕大无比的“速生猪肉”!根据“博傻理论”,一个人如果对“劣质产品”紧紧抱住不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传递给下一个人。如果能将劣质产品传递出去,你我还不能被冠以“傻子”的美名。一个人如果将“劣质产品”视为“优质产品”想长时间抱住不放,等认清产品的质量存在问题后再往外传递又没有人肯接手了。此时,“博傻理论”与“傻博理论”可以通用了!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当在于“艺”与“术”的和谐、完美结合的产物。我在《中国艺术的死亡之吻》中提到:任何被命名的艺术(当代、现代、油画、国画、水彩、抽象等等)中的杰出者,都要靠其内在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方能流传!!!脱离了基本技法的艺术不能称其为艺术,脱离了创作者深刻思想的艺术更不能称其为艺术!!!杰出的艺术永远是极少数的!!!我们来仔细欣赏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艺”在哪里?“术”在哪里?思想性与艺术性在哪里?它要表达什么?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意图何在?难道是绝大多数的欣赏者大脑出了问题愚蠢的不能“窥破”“大师”们的天机?极具天才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者们对世人无法参悟其作品的伟大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慨:我用A来表达B,你们为什么不懂呢?我们中国人在对当代艺术的整体修养上落后啊!
      人作为世间的高级动物真的有意思,最有意思的当属思维的变化。人们经过一段时间对“当代艺术”的鼓吹追捧后,其中一部分“醒悟”了。现实使得他们不能再“博傻”或“傻博”了,他们觉得活命比获利重要,现金比期货要保险的多!于是他们要迅速抛出,进入了套现阶段,于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开始雪崩了:1000万买的,100万卖。如此的景象着实悲壮!着实令买卖的双方都满含着无尽的辛酸与愧疚。不过市场中的买卖双方都仍然在做着替自我解脱的麻醉式的慰藉梦:我觉得我的作品真的不应该卖得过齐白石,谁让你们非花大钱买?当代艺术的创作者们这样想。象我这样“投资”当代艺术的人多着呢!亏的不是我一个人,我为什么独自黯然神伤?再说,万一我买的当代艺术品到3000年又价位暴涨呢?当代艺术的购买者这样想。
    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雪崩根源:之所以雪崩,关键不在市场而在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出现了极其严重的问题,称其为当代艺术实在是勉强至极!当一切“东西”被冠以艺术之名,当一切不符合艺术最低要求的“东西”被冠以当代艺术之名,充满了“鲸吸泡沫”的市场不雪崩才怪!!
 
 
作者:刘晓林 | 标签: 当代艺术 刘晓林 诺贝尔 塞尚 余光中  | 评论4 | 阅读1152 | 2008-4-26

中国艺术的死亡之吻
刘晓林
 
      余光中先生对一名德国汉学家抨击中国当代文学没有思想,缺乏好作品一事,他表达了如下观点:一个真正的作家不是为了让外国人垂青而写作,至于说中国没有散文、没有什么好的文学,简直是胡说八道!我觉得中国人要自信一点,不能因为外国人说你不好就不好了。同时,他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它既是幸运之星,又是死亡之吻”;华人作家遍布世界各地,应该有我们自己的一个大奖,建立一个我们自己的评奖标准,“而不一定要靠18个瑞典老头在那里指指点点”。
    今天,我不谈关于世界文学的“死亡之吻”,来谈中国艺术的“死亡之吻”--包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的“死亡之吻”!当代艺术为什么加引号,因为我认为中国的所谓当代艺术实在不过是当代艺术的现象而已!任何艺术的价值所在如果脱离了其内涵、其底蕴,那么其将不能称其为艺术----尽管有些美其名曰为艺术。
     中国艺术的“死亡之吻”是什么?与(说好听些的)国际标准有重要关系,与(说直接些的)国外标准有重要关系。尤其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它的优劣评判标准如果交给他人来制定那是天大的笑话!道理不难理解,用“水果”的标准对“蔬菜”作出优劣之判,用“石头”的标准对“鸡蛋”作出软硬之判,如此者是滑稽可笑、不可理喻的。一句话,齐白石先生的中国画大师如果是先由国外人给的称号,那么我们反倒感觉不可信了!(此话题暂略。)
     21世纪的中国艺术界突然冒出了中国“当代艺术”,并且中国“当代艺术”也恍惚间与世界接轨了。对于当代艺术我在《当代艺术是什么》中有过如下看法:“对于当代艺术,我至今仍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譬如什么样的艺术叫做当代艺术?换言,为什么有了当代艺术的叫法?艺术界以及与艺术相关的“界”也在说当代艺术,但我真的不明白。怎么办?只好按现在所发生的“事情”,存在的“现象”进行一下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的不知对错的相关认识:产生于当代,尤其是产生于20世纪后下半叶至今的所谓某些艺术,被我们大多数人称做了当代艺术。(事实上关于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划分,仅在产生时间上看的确让人费解,不过也同时为我下面文字提供了佐证:当代艺术仅在时间上划分是讲不通的!!“西方现代艺术之父”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英国“当代艺术之父”威廉·贺加斯 (1697年--1764年);“波普艺术之父”理查德·汉弥尔顿1922年生于伦敦。)为什么是所谓的艺术,因为其他许许多多的艺术是被人们“自定义”的艺术,是不知道属不属于艺术却被称作了艺术。世界上有太多的事物(称谓)是很难定义的,对于基本词汇(像自然、社会、艺术等)及具有形容词性的词汇(美、善、真等)更是如此。但它们具备的重要特征还是可以大致罗列的,也就是说大致的范畴还是有的。石涛讲“笔墨当随时代”,我认为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做了曲解甚至误解。“笔墨当随时代”的理解仅限于笔墨是不对的,它的潜台词是:作品当随时代,以笔墨借代中国画,以此说明一个时代的作品应当具有一个时代的气息。否则,连你到你作品创作的大环境对于后来者而言都很难看出;这样的作品已经超越了时代,不受时代的限制,要么属于伟大之列,要么属于自欺欺人之列。就这一点看来,当代艺术的叫法是颇有道理的;但依此推断的结论是:什么时代都有当代艺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清朝的人称明朝的“当代艺术”叫什么?21世纪的人称20世纪的“当代艺术”叫什么?莫非都加上限定语;明朝的当代艺术,20世纪的当代艺术——太拗口了!?于是“当代艺术”的问题不容易讲清了;一个艺术种类的命名仅以其产生的时代而定是极其不具说服力的!讲到这里,我要总结一下前面所述:当代艺术它不仅因为是产生于当代,它一定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在里面。”其他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说不清。有一点我可以公开:任何被命名的艺术(当代、现代、油画、国画、水彩、抽象等等)中的杰出者,都要靠其内在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方能流传!!!脱离了基本技法的艺术不能称其为艺术,脱离了创作者深刻思想的艺术更不能称其为艺术!!!杰出的艺术永远是极少数的!!!
     如果我的上述看法成立,我完全有理由对“中国当代艺术”及其从业者提出质疑:对于蹒跚学步的“孩童”竟然“三天”追上了刘翔,真是天大的谎言!例如,一系列的“天价艺术家”诞生了,尽管这些“天价艺术家”自己都不相信这大多是虚构的事实,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是接受了这“天价”的荣誉。我承认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行业都会出现天才人物,既然是天才人物那么至少在量上是非常之少的!!!奇怪的“中国当代艺术”界却出现了“井喷”现象,接二连三的天才出现了!!!原因自然与说好听些的国际标准、说直接些的国外标准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为什么说或多或少而不是重要,这出于“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世界上的真实价值有着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拿国际标准、国外标准来衡量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是错误的话,那么以此来衡量“中国当代艺术”是有相当的道理的!毕竟现在人们内心定义、认可的当代艺术诞生于“西方”,“中国当代艺术”是可以归入世界当代艺术的范畴之内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中国的“天价当代艺术家”们没有被“评委”们按照真正的国际标准、国外标准来衡量!!!众多的“西方”“评委”们绝对智商够用,但就是在智商够用的前提下却把蹒跚学步的“孩童”当作了刘翔!!??连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拥有如此高的艺术成就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应该考虑一下“死亡之吻”的问题了!!!
      中国艺术的“死亡之吻”的确与所谓的国际(国外)标准脱不了关系!但“学浅、见狭、识不足”是导致中国艺术“死亡之吻”的根本原因。尽可能客观的认识我们本身的艺术、尽可能客观的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你我一定会承认中国艺术永远是中国的艺术!一定也会承认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国家的优秀艺术都是世界的艺术!!!
 
作者:刘晓林 | 标签: 刘晓林 艺术 人类 主观  |  阅读245 | 2008-4-10
 当一切被冠以艺术之名
刘晓林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个时代曾拥有像今天这样如此之多、明目张胆、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痴人说梦,理所当然,云山雾海的艺术:摄像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书画艺术、管理艺术、电影艺术、相声艺术、歌唱艺术、乞讨艺术......我不能在罗列了!如果再罗列的话,中国的造纸术还要提高多少才可以满足诸如此类“艺术”的文字盛放。(电脑另计)世事洞察皆艺术、人情练达亦艺术,可怕的艺术已经充盈于整个宇宙,无处不在了!!我想,我不用想,这绝对不可能是真的:100个写字画画的,竟有99个说自己的作品是书画艺术(品),自然99个顺理成章的成了书画艺术家。100个照相的,竟有99个说自己已经达到了朗静山先生的造诣,自然99个水到渠成的变为了摄影艺术家......这实在是人类自我欺骗、炉火纯青运用自定义的“伟大成果”;这实在是某些人一厢情愿的结果,进而影响了另外的某些人的“裂变效应”,于艺术而言已经变得极其主观艺术化了。
  当一切被冠以艺术之名,充其量是主观认为艺术化的事物而已!艺术已不再是艺术!!!
 

告收藏界之“冤大头”
刘晓林
 
     我想告诉收藏界的“冤大头”们,你们冤在哪里!
    人们常说盛世收藏,为什么?社会相对富足了,自然生存于此中的一部分人便有了想法:收藏。于是闲情和宣泄、雅致和追求便产生了。虽然我把二者作为表述来同列,但其在层面上确实存在着天壤之别。前者极其盲从,极其主观;后者则更多冷静、更多理性。前者常有收藏家之名,后者方能领悟收藏的内涵与真谛。收藏界的冤大头们无一不是徒有收藏家其名的人,因为他们冤得无道理可言。
    收藏之风再烈,它终将难成为大众的普遍行为。道理很简单,你我没有白石老人的作品照样可以活,一顿饭不吃就会饿肚子。收藏与一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密不可分(兴趣爱好也少不了,不需赘言),收藏是少部分人群的事情。世间一切被人们收藏之物,无不被收藏者认为极具“价值”。  作为收藏来说, 物体价值之存在不是你我私自定义、主观认为的结果(收藏者若不考虑价值,纯属赏玩除外)。尽管被收藏的物体也搀杂了你我的感情因素在里面,但它的价值应以客观存在为主才是!可悲的是时下中国收藏界的冤大头们把“价值规律”颠覆了!并且想永恒颠覆下去!(一时之颠覆,人们可能还会赢得侥幸之胜利,比如前段时间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者们。任何物体的价值都应是内容与形式来共同决定,艺术也不例外。脱离了内容(思想, 内涵等)的艺术品,其形式(表象,构成物)再绚目终将消失于艺术之外。长远来说,价值决定价格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中国收藏界的冤大头们不管这些,他们在理直气壮的喧嚣着:我说这幅作品值钱就值钱,我说好这件玉器就好。
    我与很多“倔犟”的收藏友人有过不少类似的谈话。问:你对收藏(书画,古玩等)真懂吗?答:说不好。问:说不好还敢收藏?答:我虽不真懂,可我相信我的判断。问:你的判断来自什么?答:感觉!我的感觉一向很准的。问:谁说你的感觉准?答:我自己认为。问题出来了,在如此“状态”下若干收藏家下手“收藏”:我虽然没见过几幅徐悲鸿先生的真迹,甚至一幅也没见过,只要认为是我就敢倾囊买下;我虽然没见过古代的文物,只要感觉是我无论如何也要买下。这正如没有见过凤凰的人对着乌鸦在大喊:这凤凰漂亮啊!这正如不知道珠穆朗玛峰的人来到四川盆地在兴奋的狂呼:我就在世界之颠了。在这里我绝不是危言耸听,仔细观察一下你我身边会发现有不少这样的“收藏家”。
    收藏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搞好收藏非常不易,需要了解研究太多的事情。同时搞好收藏也并非高不可“触”,一定要坚守:没见过,不熟悉的不能收藏。一个人在收藏之前,一定要对其物做大量“考察”才行。如果自己财富多得用不了,却又想收藏怎么办?找真懂的行家帮自己收藏。记住,一定要找真懂的行家!这也不能靠自己的大脑一拍,想当然认为谁懂就懂;这也需要有“实战”的验证才行。
    收藏“走眼”不可怕,怕的是“无眼可走”:毫无依据的凭空走眼!收藏界冤大头们的显要特征就是大胆、太大胆、实在大胆!他们可以对从没见过、从未听说的事物作出认定。高,太高,实在高!当然收藏界除了“冤大头”以外,还有一部分“次冤大头”(只求真,不求好;不求真,只求好;只求大,不求精;只求名,不求艺。次冤大头范畴,不是我本文谈论的重点)。只要涉及到需要支出(财力、物力、体力、精力等)的“大收藏”,真、好、精、名等都要考虑。“小收藏”另当别论。
    告收藏界的“冤大头”们:如果吃过了萝卜,因被人蒙上眼或他人把萝卜“改头换面”,自己再吃时误以为人参,这还勉强可以原谅。如果没有吃过萝卜,上了人参非要大喊萝卜来了(反之同样),这实在是真实的滑稽。恭喜:“冤大头”已有了向“冤巨头”过度的可喜苗头,冤大头的帽子你今生将永远戴下去。

作者:刘晓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