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西窗画要十说》之七——《狂态说》

《西窗画要十说》之七——《狂态说》

齐白石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的许多重要的艺术思想,多是通过在画中题款表露出来。这些艺术思想一方面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宝库。

比如齐白石的“三日不挥毫,手无狂态。”这句话就是他在一幅以虾为画材的画中的题款(参看《齐白石画选》人美1980版32开本,图90《虾》的题词。)初看这句话似乎很平常,但是只要你仔细琢磨,这名话寓意深长……我个人觉得齐白石的这句话实际上为写意画制定出一个标准:写意画在挥毫(用笔、运笔)时,手的感觉要达到一种“狂”的状态。对于这种“狂”的状态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其一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挥毫的科学道理。其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性智在挥毫时激活性灵的最佳状态。

首先我们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挥毫的科学道理:执笔的基本原则是“指实掌虚”。“指实”是为了运力,“掌虚”是为了转动灵活,绘画与书法的执笔都是这个道理。但是,在运笔方法上,书法与绘画则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书法是表现组成文字的抽象符号,而绘画则要表现艺术形象。书法运笔多用中锋,而绘画用笔除了要用中锋以外,还要用侧锋、逆锋、笔腹、笔根,有时为了补充用笔之不足,也可以用手指、纸团等配合运用。

认识书法与绘画在用笔上的不同是很重要的,齐白石讲过:“凡苦言中锋用笔者.实不懂绘画之道。”那么如何运笔呢?运笔并不神秘,我们用力学的观点来分析,运笔时要涉及到两个力,一个是人的力.另一个是笔毫的弹力。笔是由成百上千根毫组成,一般地讲毫是空心的,只有毫的尖端有一部分是实心,我们把这部分称之为锋。每一根毫都有微弱的弹力,这许许多多分散的弹力,经水墨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总的笔的弹力。运笔的原理,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把人的力与笔毫的总弹力,巧妙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 合力。周星莲《 临池管见》 云:“…… 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沉着痛快,淋漓酣畅,纯任自然,不可思议,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请注意腕灵笔活这四个字,腕灵——是指人的力,笔活——是指笔毫总的弹力。人的力通过将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等浑身解数,而把人的力与笔毫的总弹力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合力。也就是周星莲称之为——合拍。如果能找到运用这种合力的“巧妙劲”.那么写出字、画出画来,就会有力透纸背之感。

初学者,往往只会使用“蛮力”,不能与笔毫的弹力形成合力,同时作用于纸,所以写字、画画,则毛病百出。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些身强力壮的人,用手可以举起几百斤的杠铃,但他用毛笔写字却很软弱无力。而一些年过古稀的书画家,尽管走路还要用手杖,但是用毛笔写出字来,却“力透纸背”、雄健有力。这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只会运用自身的“蛮力”,不能与笔毫的弹力形成合力,同时作用于纸,所以写出字来软弱无力。后者尽管年老体弱,但他能使自身  之力与笔毫的弹力形成合力,同时作用于纸,所以他写出字来就非常有力。

总之.运笔之要点是把人的力与笔毫的弹力结合起来,使之合拍。这里边有个“巧妙劲”.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运用自如。

其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性智在挥毫时激活性灵的最佳状态。

对于什么是“狂” 在中国文化史上,许多艺术家都很崇尚“狂”。比如:唐朝诗人贺知章就自称“四明狂客”;杜甫在“狂夫”这首诗中,这样描写自己——“欲填沟壑性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杜甫在“赠李白”这首诗中替李白鸣不平——“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上面提到的“狂客” “狂夫”“飞扬跋扈”这些词汇并不是指艺术家的人品很差,在生活中如何狂,如何横行霸道,蛮横不讲理……也不是指艺术家患精神病失去理智时处于一种病态的疯狂状态……

贺知章、杜甫提到的“狂”,实际上是指艺术家进入艺术创作时的一种状态,是艺术家张扬个性的一种境界。我们知道,中华民族艺术创作基础理论的核心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具体目的就是“师造化,夺天工。”。现代绘画大师吴作人在提到“师造化,夺天工。”时又作了意味深长的注解,他认为“在师造化时要无我,在夺天工时要有我。”一个“无” 字,一个“有”字寓意深长,“有” “无”之间道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

当我们处于“师造化”阶段时,就要以造化为师,如画竹以竹为师,画马以马为师,画花鸟以花鸟为师,画山水则以山水为师。同时一定要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向造化学习(这时要无我)……

当我们进入“夺天工” 阶段时,则要一改“师造化”阶段时的对被描绘对象的诚惶诚恐,毕恭毕敬的态度,这时要有一种“狂”气,要有一种“飞扬跋扈”的霸气,要张扬自己的个性,要唯我独尊(这时要有我)……正如郑板桥画竹时强调要——“削尽冗繁留清瘦”。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竹子,枝繁叶茂,写意画不可能像照相机一样完全照搬,因此必须要削去一些枝叶,留下一些枝叶,至于削那些?留那些?一切都要靠自己杀伐决断……

唐朝评论家张彦远指出:“书画之艺皆须义气而成,亦非懦夫所能作也。”要想达到“元气淋漓障犹湿”的绘画效果,就必须克服懦弱、谨小慎微、犹豫不绝的毛病,必须使自己达到一种“狂”的创作状态,这样当你面对易洇的生宣纸,难控制的笔墨时就会有一种“狂”气支配着你,使你运笔时会有一种“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劲头……我们的绘画经验告诉我们:每当我们越想画好一张画时,反而越画不好,这是因为在你思想中有一个“千万别画坏”的念头,像绳子一样束缚着你,形成了一种看不见的压力,结果用笔不是呆板,就是刻涩,画面上亳无生动可言……反之,当我们用信手拈来之笔作画时,这张画反而倒是有笔有墨很耐看。

齐白石的“三日不挥毫,手无狂态。”正是告诉我们——一个写意画家,要“日与画居”每天都要动动笔,找一找运笔的感觉,体会一下挥毫的狂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住一个良好的创作状态。

作者:蔺高管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