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一幅国画隐藏的惊人历史谜团 (贾云峰)

范宽吃透了山之壮美情怀,自然大美之特性,创作出了撼人心扉的惊世之作

 

范宽强调师法自然的同时,突出独创,而不是拘于师承某家

范宽的作品多以故乡耀州关中一带真山真水为描写对象

美国《生活》杂志将范宽评为上一千年对人类最有影响的百大人物第59位

 一幅画的秘密可以维持多久?答案可能是1000年!

  曾经有一幅巨作,没有明显的画家落款,千百年间,人们只能依据史料记载以及画风来推测这幅画的作者,但来自画本身的证据,人们却一直没有寻觅到。这千年谜团曾在艺术史上留下了诸多争论和传奇故事。

  这幅画就是山水画中的神品——《溪山行旅图》,历经数次战火和离乱流传至今,它的作者究竟是谁?

   绝世国画的作者究竟是谁?

  不少收藏者会在画上题款,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明代董其昌曾在画上的题跋“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一直是以此推测这幅画的作者。 

  北宋的画家不像后来的文人,画了画会题词、盖章,当时的许多花鸟山水画根本不题字,更别说盖章,偶有题字,也是在画极不起眼的地方。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亦如此。

  后来,这幅画落脚于台北故宫。1949年1月,李霖灿奉命押运中央博物院文物来到台湾,任台北故宫副院长。他酷爱研究中国古代书画,是国画大师李苦禅的入室弟子。由于工作关系,李霖灿有机会长时间和《溪山行旅图》接触,他长期醉心于临摹《溪山行旅图》。

  正是李霖灿院长,发现了深藏于这副画中的一个惊人的秘密。

  由于画幅巨大,要想在里面找到细小的签名如同大海捞针。于是,李霖灿采用了画方格的方法,这是一种在考古发掘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需要发掘的区域划分成若干小格,再逐格仔细寻找。

  1958年8月5日这一天,李霖灿在画中一个十分隐秘的地方发现了画家的签名。

  李霖灿在回忆录中,对于那个激动人心的一刻是这样描述的:“忽然一道光线射过来,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后,夹在树木之间,范宽二字名款赫然呈现。”除此之外,台北故宫还流传着一个姓牛的老工友发现签名的传闻。

  这些轶闻又为本就充满神秘的这幅千年古画,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从此以后,范宽作为《溪山行旅图》的作者也就有了铁证,《溪山行旅图》作者的千年之谜终于尘埃落定。

  《溪山行旅图》的作者范宽在2000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千年来全球最有贡献的100位人物之一,与他同时入选的中国人有郑和、忽必烈、毛泽东等叱咤历史的风云人物,可见范宽的影响力之深远。 

  范宽艺术造诣得益于什么?

  画境即是心境,也是画者的艺术境界。如果范宽像现代人,长期生活在在钢筋水泥铸造的繁华喧嚣的大都市,每天看到的是滚滚人流、车水马龙,接触的是金钱的诱惑以及浮躁的气息,怎会静下心来,刻苦修炼?

  画家在清净优美的环境中,更能拥有自然放松的心境。放松了心境,手中的画笔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范大师当年又是在哪里生活?他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的?

  史料记载,范宽是陕西华原人(今陕西耀州区),如今为耀州“一圣四杰”的一杰。他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来他觉悟到应当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因而长期生活于山中,观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

  耀州的山水哺育了他,他晚年又隐居在这一带山中,与山为伴,处寺庙行旅之间。

  耀州北依乔山山脉,南接关中平原。境内可谓是万顷林海、青翠欲滴,崇山峻岭、云雾缭绕,山中泉、溪、瀑、潭、湖、河等水景形态多样,有山泉、小溪随处可见,山水相依,秀丽异常,天然溶洞,钟乳石形态各异,奇秀无比。

  在这里,春可赏山花,山花烂漫觅佛迹;夏可听松涛,涛声充耳似惊雷;秋可觅红叶,叶红遍野尽天染;冬可观雪景,玉树琼台竟风流。

  在如此自然美景中,范宽创作出《溪山行旅图》这样的作品,也算是顺理成章的事。耀州特有的地理环境,触发古人、今人的智慧与灵感,影响一代一代文人墨客提笔挥毫,在这块热土上成长为画坛巨匠,但耀州山水却一直保持着千年前的原始纯洁。

  华原(今耀州)的地貌特征真正是土中有石,石中有土,多为土石不分。正是当地特有的土崖断层的危裂感受加之耸立直挺、林木杂生、小溪悬流的直觉,造就出范宽落笔雄健凝炼,能用“雨点”“豆瓣”“刮、钉头”皴布列山石正面、起伏更见状势,山顶置密林,水边置大石,屋宇笼染黑色,画出了秦陇间峰恋雄浑,严峻逼人的景象。

  画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浑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他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被后人称为雨点皴),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 “写山真骨”“与山传神”,自为一家是华原地貌特征凝练的最终成果。

  范大师好酒,不拘世故,能深入生活,穷究自然造化。曾有一个纪录片中,有一段评论:范宽是个隐士,一个隐者对人生的理解就在画中显现。

  人在山下,对山上的景象有很多梦想、追求和期待。上山之后发现荆棘密布,会有很多危险,也许路很难走,也会找不到路,还可能会碰到虎狼,可每每总会绝处逢生,峰回路转,又有新的路,新的景象,会慢慢从山底走上山顶欣赏山顶如画的景色,然后再从山顶走向山脚。当站在山脚下时,回头发现原来山不过如此,人生也不过如此。

   范宽的名作甚丰,宋徽宗在御府就珍藏五十八幅。这位“华原气格”的巨匠在北宋时已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山水画大师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山,有自己定义的山顶。我想,自己走在山路的什么地方只有自己最清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当上下而求索。

作者:cueiyazhai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