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和墨所作之画。
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有所衰退,明苏醒继续发展,清初有所发展,及近代现代不断摸索。
例举从东晋至明清的部分画家和其作品,可以初略体会水墨的发展。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绢本设色
北齐:杨子华《北齐校书图》绢本设色
唐代:阎立本 、尉迟乙僧、王维的《长江积雪图》为水墨淡彩、陈闳、周昉、李真
五代:贯休《十六罗汉图》水墨、荆浩《雪景图》水墨设色、董源《寒林重汀图》水墨淡彩、
周文矩《宫中图》水墨淡彩、石恪《二祖调心图》水墨、巨然《溪山兰若图》水墨
北宋:李成《读碑窠石图》水墨淡彩《情峦萧寺图》水墨淡彩《乔松平远图》水墨《寒林骑驴图》水墨淡彩
范宽《雪山楼阁》水墨淡彩、燕文贵、武宗元《朝元仙仗图》水墨
屈鼎《夏山图》水墨淡彩、许道宁《秋山萧寺图》水墨淡彩《秋江渔艇图》水墨淡彩、
郭熙《树色平远图》水墨、李公麟《孝经图》水墨、米芾《天降时雨图》水墨、
赵令穰《湖庄清夏》水墨淡彩《江村秋晓图》水墨淡彩《秋塘图》水墨淡彩、
李公年《山水图》水墨淡彩、赵克琼、郝澄、赵佶、乔仲常《后赤壁赋》水墨。。。
南宋:李唐《高桐院山水图》水墨、米友仁《云山图》水墨淡彩《云山得意》水墨、江参、
萧照、杨士贤、李安忠、王洪、阎次于、毛益《柳燕图》水墨、刘松年《溪山雪意图》水墨设色
马远《西园雅集图》《洞山渡水图》《观瀑图》《松下观月图》《松溪观廘图》《春景山水图》水墨设色、
夏圭《十二景山水》《冒雨寻庄》《风雨山水图》水墨、李嵩、李迪、陈居中、陈容、
梁楷《雪景山水图》《李白行吟图》《六祖截竹图》《祖师骑驴图》《泼墨仙人图》水墨、马麟、
牧溪《松猿图》《竹鹤图》《老子图》《远浦归帆图》《烟寺晚钟图》水墨、
玉涧《庐山瀑布图》《庐山图》《山市晴峦图》水墨、龚开《中山出游图》《骏骨图》水墨、
钱选、王庭筠《幽竹枯槎图》水墨。。。
元代: 赵孟頫《双松平远图》水墨、邹复雷《春消息图》水墨、倪瓒《秋林野兴》水墨、
王蒙、邓宇《竹石图》水墨。。。
明代: 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徐渭水墨花卉、李日华《竹林水色图》水墨、邵弥《山水图》、
陈洪绶《复古图》、吴焯《河东夫人像》
清代:朱耷(相册中有不一一例举)、石涛《十六应真图》、朱伦瀚《山水图》、华嵒 、金农《墨竹》
《墨梅图》《红梅图》水墨、郑燮《墨竹图》水墨、罗聘《筱园饮酒图》
“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
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就是说的水墨画。
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的感觉。
用中国特制的烟墨构成的“水墨画”成为中国画特有的一个画种。墨可分作墨、淡墨、浓墨、极淡墨
和焦墨五墨,即焦墨(原墨)一浓墨一重墨一淡墨一清墨五层次。类似西画的亮、灰、暗、反光、投影五大调子。
好画者善于利用白地(空白)来与黑相对比、相调和,"计白当黑"。
水墨画因其材料的特性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水墨画,依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评论: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因物象形”,“随类附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墨分五色,浓、淡、破、泼、渍、焦、宿。
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 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
可以说西洋画由“概念化”到“再现化”到“表现化”到“混合化”。
中国画更注重表现“气韵”、“境界”。另外,中国画爱写诗词及提字,以及红印签名。
水墨之所以兴盛,归根于中国的道家思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返璞归真”,追求朴实,
自然,摒弃华丽,造作。
水墨之于作为现代人的我,是一种气质,是一种潇洒流动的感觉,云雾飘散的气度,神秘诗意的境界,是中国古人的情怀。是探索新的绘画形式的途径,无论东西方,无论水墨,油画,都是我探新的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工具。我探索新艺术形式的原则:“学习中国古代绘画和西方绘画的精华自然的表现独特我的现实感受。”
邓红霞 于 花家地




作者:邓红霞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