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与美
面对我的旧作《晨妆》,我想,我的新作能超过二十年前的旧作吗?很显然《晨妆》有如一道难以愈越的坎。在这幅作品中,我以自己的真诚和艺术上的才能,体现出自己的最高水准。现在我越来越发觉,艺术上的能力并非靠所谓的经验和技巧的高下才能得到。相反,这些所谓的能力只可能制约你在艺术上的充分发挥,它与对人的真诚的表达、灵敏的直觉是相抵触的。人在复杂的问题前,不自觉地相信自己的经验,相信某种技巧,而将自己天分中的那份灵性忽略,甚至怀疑它,真正感人的艺术能有吗?
感染人的东西就是极平实、极自然的一面。一些所谓画面后面深层次的东西都是臆造和强加上去的。我头脑里为此一闪!其实,我的思想或探索总是与真正的艺术擦肩而过。由于没有坚实的信心,而对艺术之外的东西(入选、获奖、发表、卖价)太看重,所以,走到成功的边上又不自觉地折了回来。
我一直有一种唯美的心理在指导我的创造,“美”感、女性美感使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这种冲动就是表现力与创造力。
过去受艺术“典型化”的教育,我在风景写生中经常采取了“移动”、“拼接”、“夸张”等手法使画面完整,这种美学观并不符合我正在追求的艺术思想,自然中的“真”、“朴实”和特征个性都有其合理性,变化太大就丧失了风景中独有的地域性特征和个人的直觉感受。
看到戴士和写的一篇随感,是谈“写真”的。表达真情实感有时却并不容易,而一旦打开这个口子,却处处都是“真”。这个富于玄机的语言令自己着迷,它是一个真正善于经常思考的人才讲得出的。其实当今画坛也大体如此,很多作品是招不住看的,其原创作总是那么苍白,它被极度渲染的外在“技巧”和时尚的符号所包挟,让你不好评价。
唯美并不是贬义词,美的含义在于深刻和本质,我在风景画中体会到了这点,来自自然的发现和整体鲜明的格调,发自内心的愉悦和自然的倾泄,这种美不同于概念的浅薄和世俗的“美”。它建立在“真”之上,建立在自然之中。发现美,感受美,才有可能创造出美,美的线、美的色、美的光、美的和谐。人体、风景、肖像、静物之中均有可表现美的主题。我在风景写生时审美意识中有很顽固的唯美情结,风景画的选景,构图和色调中可以非常自然的体现。我开始还有些怀疑,太美了,是不是显得“轻”和“俗”呢?想想柯罗,想想波提切利,我对美不应该拒绝,不应该害怕,而要顺应自己的本能去找更美的东西。于是,我的思想坚定了,选景与思想观念的明确关系太大了,而技法的表现同样如此。
自然当然是最好的老师,它潜藏了艺术的生命,但自然的深层内涵却不是每一个人可以轻易去获取的,在一定的时候,自然的资源,以及感性的素材都会极大丰富你的语言系统。
自然和朴实的感觉离不开光的表现。在平光的照射下,实物(静物)显现的那种色泽的真实感,物体之间的空间和实物本身的质地感,都是显示画面格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过分地夸大或舍去其中的某些东西,就会使整个画面的语言变得不伦不类。在色彩或造型中过分强调了“构成”的作用,一切均围绕构成来进行。“冷峻”机械的精确画面中不知不觉地少了人文的因素,情感被摈弃,生动的东西只存在某些表面之中,如肌理和笔触。
艺术家是一个社会人,从他的身上可折射出当代人的精神和价值观,他产生的作品的美丑不仅反映了他本人的观点,从中也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审美取向,但这种反映的点却各有不同,它包含在人性和世界大文化的范围之内。之所以真实,让观者觉得亲切可信,能引起联想,之所以有美感,那是一种新的、集中的、有力的视觉体验。它不同于影像、影视和直观的世界,这个缩微了的,精选的视觉图式中,每个细微末节都在说明一些东西,补足观者审美时的不足,满足他们的想象空间和情绪色彩,于是绘画才会有魅力了。
我重新看过去的作品,换一种眼光,就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具有精神内涵的、独到的、感受的东西,总是有技术上的“缺陷”,但它的内在的感染力并未因此受影响。很多作品都是在随后的艰难长久的“深入完善”中一点一点把闪光的部分给掩饰了和消磨掉了。因为这种闪光太过于感性,没有进入到理性思维,因此就不会持久,只能在主观意识的缝隙中悄悄地显现,然后悄悄地流逝。
“无光”是完美的古典油画的一种“缺陷”,但它具有不可言喻的精神内涵,这种疏忽和简略就是现代绘画的特征之一。
忠实于自己的眼睛,首先是对自己心灵的忠诚,真诚的表现使平凡变得高尚,使一般意义上的丑变得美丽。
贴几幅我的旧作;
晨妆 126x87cm 1985
外婆 100x80cm 1985
热闹年 180x100cm 1984
小牧人 40x32cm 1986
木楼 130x97cm 1987
春丝 170x120cm 1990
送郎 140x140cm 1987
作者:qq1954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