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
指古代烧制瓷器的窑场及其制品。如越窑、定窑分别指唐、宋时越州、定州的窑场及其所烧制的瓷器。明清时还以帝王年号命窑名,如“宣德窑”、“成化窑”分别指明宣德、成化年间景德镇官窑所产瓷器。从文献上看,以窑命瓷是唐以后出现的。
枢府窑 枢府窑宋代已开始烧制,当时景德镇人称为“御土窑”,色青,深浅不一,淡者号月下白,有花纹者地白花青。元代枢府窑器,亦称“枢府器”、“卵白釉器”。为景德镇民烧供御瓷器。胎体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似鹅蛋色,故称卵白,纯正的卵白釉,实为明永乐甜白釉的前身。常见器皿有盘、碗、高足碗等,式多小足。装饰以印花为主,盘、碗等器皿采用压模印花。
郎窑 清代康熙后期景德镇官窑。康熙四十四年到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瓷器,故名。釉色以宝石红、宝石蓝、宝石绿最佳,宝石红有“郎窑红”之称。法国人称“牛血红”。在红釉中最杰出。洒蓝和霁蓝瓷,再上一道极薄釉子,然后加绘金花金彩,华丽静穆,匠心独运。素三彩创于此
年窑
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烧造的官窑瓷器。雍正四年(1726),年希尧以督理淮安板闸关,兼管景德镇御窑厂甸,世称年窑。雍正六年后,由唐英任驻厂协理官。选料及精,琢器多卵色,或莹素如银,皆兼青彩;或描堆暗花,工巧玲珑。这时釉色发明很多,以胭脂水釉为最著,胎骨甚薄,里釉极白,被外釉所映照,呈粉红色,娇嫩欲滴。另有油绿釉,美如碧玉,俗称“碧玉釉”。粉彩成熟于此时,所绘花卉,似恽南田、邹一桂和蒋廷锡画风,艳丽逼真,生动活泼。时。青花和斗彩也很有名。
唐窑 清代乾隆元年至十四年(1736—1749)、十七年于二十一年(1752—1756)九江关监督唐英掌管景德镇窑务时烧制的官窑瓷器。仿古采今,造型设计,制瓷技术,装饰方法等,工细逼真。据文献记载,高温及低温颜色釉有五十七种之多,集中了历代名窑釉色之大成。为乾隆朝代的瓷器代表。
崔公窑
明代景德镇著名民窑之一。据记载,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崔国懋,善仿宣德、成化年间瓷器,著名一时。他所仿的宣、成器物,盏式较宣、成窑为大,颇为精美。其它青花和彩色也一样。为当时民窑之冠。世称“崔公窑”。
柴窑
古代著名瓷窑。窑址传帮带在今河南郑州一带,但迄今未发现。传为周世宗(柴荣)时所烧造,故名。据文献记载,所烧瓷器有“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赞誉。
邢窑 唐代最著名白瓷窑场。所烧白瓷,胎质细洁,色纯白而极坚硬。釉色白润,有的微微闪黄,带些乳白色。胎与釉之间,有一层护胎釉(化妆土)。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碗多折边,圈足厚而底平。作风朴素,不带纹饰。前人以“皎洁如玉”比邢窑之白。传窑址在河北内丘,当时属邢州,故称“邢窑”。但内丘窑址迄今尚未找到。1980年在邻近内丘的临城县祁村,发现唐白瓷窑址,证实了邢窑的存在。
宣德窑 明宣德(1426—1435)时景德镇官窑。是明代官窑最盛时期。烧制最优秀的是青花、祭红、甜白和霁青。青花器,瓷胎洁白细腻,青花原料用南洋输入的“苏泥勃青”,应用这种青料施于釉内,烧成后色料深入釉里,清晰明丽,具有浑然庄重的艺术效果。祭红,又名霁红、宝石红,因其为祭郊坛用器所创之色,故名;其色如雨后霁色,故又称霁红;据传用西洋红宝石入釉,所以也叫宝石红。瓷器造型多样,镂空器也很多。选料、制样、画器、题款和烧制,无一不精,所以明代瓷器以宣德窑为第一。
永乐窑 明永乐(1403—1424)时景德镇官窑。制瓷工艺在元瓷基础上有很多创新。胎质细腻润滑,色洁白。厚胎较多,而以脱胎素白器名传于世。器物造型以优美俊秀、厚薄适度为特点。大件器皿较少,圈足较低矮。著名典型器物有压手杯、僧帽壶等。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双狮滚球,球内有“大明永乐制”或“永乐年制”小篆。色釉以甜白、鲜红、翠青等最著名。甜白釉质洁白、温润如玉、肥厚如脂;翠青釉薄而匀,色泽近于粉青,可与龙泉上品媲美。另有“影青”器,胎极薄,暗刻龙纹,表里均可映见,花纹微现青色,成就也很大。永乐窑装饰手法多样,有刻花、印花、划花、青花、青花加金彩、里印外刻等,并新创彩锥拱样。
隆庆窑
明隆庆(1567—1572)时景德镇官窑。制瓷日益繁巧。瓷胎有厚有薄。青花和五彩都有,五彩绘瓷更趋华缛。器形以碗、盘为主,其它有各种形式的盖盒,有方胜式、多角式、银锭式和和长方式等,这是隆庆时期创造的新品种。提梁壶也是这时期新创。纹饰仍沿用龙凤、鱼藻、花鸟和团螭等题材。
越窑 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中心窑址在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越窑青瓷系统则包括绍兴、上虞、余姚、宁波、诸暨、镇海等地的青瓷窑。这一带自东汉开始,就是我国瓷器生产的主要窑场之一。唐时属越州,故名。越窑青瓷胎质坚硬、釉色莹润、纯净如翠。装饰上多为刻花和印花,纹样活泼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歌情趣。唐代诗人陆羽赞越窑青瓷“类冰”、“似玉”、“越州第一”,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赞美它的“巧夺天工”。五代时设官监造越窑青瓷,专供宫廷使用。北宋后,越窑逐渐衰落。越窑青瓷曾大量出口,在亚、非、欧各地均有遗物发现。
正德窑 明正德(1506—1521)时景德镇官窑。彩器多黄地绿龙;五彩碗以淡青浅绿为地,釉色厚实透彻,颜色鲜艳。青花较宣德为淡,佳者古菁可赏。霁红也颇突出。在供器中有用回族文字构成的图案,称“回回花”,这种装饰前所未见。在外销瓷中,也有画西洋图案的。
臧窑
清代沿明制,在景德镇设御厂,经办官窑器,但实行“官搭民烧”制。且习惯上以督窑官命官窑名,著名者均在清前期。臧窑即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1680—1688),臧应选在景德镇督造的官窑。单色釉成就最大,以鲜红(豇豆红)为最著。其余诸色俱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青花和五彩瓷,虽出于宣德、成化窑作法,而更超越宣、成。
小南窑
明代景德镇著名民窑之一。《景德镇陶录》:“镇有小南窑,明末烧造,窑独小,制如蛙伏,当时呼虾蟆窑。器粗整,土埴黄,体颇薄而坚。惟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止兰朵、竹叶两种。其不画花,惟碗口周描一二青圈者,称白饭碗。又有撇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
两宋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负暄杂录·窑器》:“宣、政年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这是有关“官窑”的最早记载。南宋时置窑于修内司,在今浙江杭州凤凰山,沿袭旧制仿烧,称“修内司官窑”。这两个窑址迄今未发现。后于郊坛另设新窑,在今杭州乌龟山,叫“郊坛下官窑”,窑址范围很大。1956年作了部分发掘。郊坛下官窑烧造的青瓷:胎薄,呈灰、褐、黑三色;施釉厚,以粉青色釉最佳,晶莹润泽,犹如美玉;釉面多有纹片;器口及底部露胎处,呈灰或铁色,称“紫口铁足”。造型优美,是南宋瓷器中的优秀作品。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