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专家”走眼 高昂“鉴定费”打水漂 王先生是陕西人,家中有一枚祖传的“大龙”银元,有人说挺值钱,也有人说没人要。王先生一直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靠这个“传家宝”发笔横财,却苦无好的销售渠道。有一天,他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个艺术品展示公司的广告。抱着试一试的心情,他和该公司的客服联系上了。“你这个银元是个好东西,肯定要值上百万。”客服“很懂行”,一看照片就告诉他很可能是真品,要价值百万。“但要明确价值,还必须看到实物。”客服的话激起了王先生的强烈兴趣,他二话不说就答应到这家艺术品公司“鉴宝”。
几天后王先生带着自己的宝贝银元兴冲冲地来到上海。看到位于闹市区高档写字楼中的艺术品公司气派非凡,王先生更感觉这家公司“靠谱”。而公司则为王先生请到了来自故宫博物院的“鉴定专家”。付了600元初检费后,“鉴定专家”“掌眼”后的判断让王先生喜出望外:是真品,可以拍到200万元左右。
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一个买家一眼相中了他的宝贝,愿意出180万元购买。在艺术品公司的撮合下,双方进行了磋商。王先生与艺术品公司签订了买卖合同。但买家同时提出了一个要求,要王先生到指定的第三方鉴定机构出具权威的鉴定结果,以保证宝贝的年份、成色达到要求。
王先生欣然同意,交了1万元的鉴定费后,鉴定结果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之前的“鉴定专家”走眼了,这枚“大龙”含银量达不到标准,是假货。这场交易也就此落空,王先生交的鉴定费也打了水漂。大受打击的王先生只能郁闷地回了老家。不甘心之余,他又在网上检索相关资料,却偶然发现和他具有同样经历的人竟然有一大群。他们都是被一些艺术品收藏公司发布的网上广告所吸引,带着自己的藏品前来委托艺术品公司拍卖。经过公司的介绍,这些藏品都能找到“买家”,而且出价不菲。随后公司安排买卖双方见面,“买家”会提出,需要一份鉴定书保证藏品品质。虽然鉴定费用极为高昂,但眼见藏品能卖出天价,不少收藏者都会选择签订委托鉴定和拍卖协议。然而鉴定的结果无一例外,藏品都达不到“买家”提出的要求。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