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唐.白居易《觀刈麥》

唐.白居易《觀刈麥》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馀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全詩分四層,第一層四句,交代時間及其環境氣氛。 “農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的事情就發生“人倍忙”的五月。這兩句總領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的。可是誰又能想到在這豐收景像下農民的悲哀呢?
    第二層八句,通過具體的一戶人家來展現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著飯籃子,小孫兒提著水壺,他們是去給地里幹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後先忙家務,而後做飯;小孫子跟著奶奶、媽媽送飯時一齊到地裡。她們是要在飯後和男人們一道幹下去的。你看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著大地,背對著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著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糧” ,時間必須抓緊呀!婦姑:媳婦、婆婆,古時媳婦稱婆婆叫姑,稱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籃子盛著食物,這裡即指飯籃。壺漿:用壺裝著水,這裡即指水壺。田:給田里幹活的人送飯。丁壯:成年的男勞力。烤。惜:珍惜.捨不得浪費。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幹,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這裡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賣炭翁》中有“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之語,“願”字的用法與此處“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層八句,鏡頭轉向一個貧婦人,她被捐稅弄得破了產,現時只能以拾麥穗為生,這是比全家忙於收麥者更低一個層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著一個孩子,臂彎裡掛著一個破竹筐,右手在那裡撿人家落下的麥穗。這有多麼累,而收穫又是多麼少啊!但有什麼辦法呢?現在是收麥的時候,還有麥穗可撿,換個別的時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討了。而她們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後來讓捐稅弄得走投無路,把家產,土地都折變了,至使今天落到了這個地步。我們可以想像:現在忙於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樣,無地可種,只能以拾麥穗為生。
    第四層六句,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如此悲慘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後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著緊密的聯繫。今日淒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又安知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不淪落成淒涼可憐的拾麥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產的命運。作者在這裡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自己擺進去,覺得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自己問心有愧。這時的白居易的詩歌確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
    這首詩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誇張地、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場景。他選取了舉家忙碌和淒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雖然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於後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兩個鏡頭所表現的場面、氣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詩的最後是發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諭詩的共同路數。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為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隱約批評。白居易才是一個三百石的小小縣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難道不應該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嗎!賦稅是皇帝管的,白居易無法公開反對,他只能用這種結尾來達到諷諭的目的。
作品註釋
  (1)刈(yì):割。
(2)覆隴黃:小麥黃熟時遮蓋住了田埂。覆:蓋,隴:同“壟”,這裡指農田中種植的土埂。
(3)婦姑:媳婦和婆婆,這裡泛指婦女。
荷(hè)簞(dān)食:擔著圓形竹器盛的食物。荷:肩挑。簞食:竹籃盛的食物。
童稚攜壺漿:小孩子提著用壺裝的湯。漿:古代略帶酸味的飲料,也指酒。
(4)餉(xiǎng)田:給在田裡勞動的人送飯。
  丁壯:青壯年男子。
  南岡:地名。
(5)足蒸暑土氣:雙腳受地面熱氣的熏蒸。
  炎天光:炎熱的太陽光。
  (6)秉(bǐng):拿著。
  敝:破。
  (7)相顧言:指互相訴說。顧:視,看。
  (8)輸稅:繳納租稅。
  (9)曾不:從未。
  事:從事。
  農桑:農耕和蠶桑。
(10)吏祿三百石(dàn):當時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約是三百石米。石:即十鬥,古代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歲晏(yàn):歲末。晏,晚。
作品譯文
農戶人家一年四季很少有閒暇的時候,特別是到了五月收麥子的季節,人們更是加倍地繁忙。夜裡,一陣南風吹起,滿地的小麥覆蓋著田壟,到處一片金黃。姑娘媳婦們肩挑著食盒,孩童們手提著壺漿,互相招呼著送飯到田裡去,因為那些青年壯漢正在南岡收割小麥。他們低頭割麥,腳底下蒸騰著濕熱的土氣,脊背上照射著灼人的太陽。本來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但仍顧不上炎熱,只想珍惜這初夏較長的天光,能夠多干點活。還有一個貧窮的婦女,抱著小孩站在他們身旁。她的右手拿著一些撒落下來的麥穗,左胳臂挎著一隻破舊的竹筐。聽她望著大家說出的那番話,人人都不禁為之萬分悲傷。為了給官家納稅,她早已把自家的田產賣光,如今揀拾這些麥穗,只不過是為了填一填飢餓的肚腸。我又有什麼功勞和德望?既不務農,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祿竟有三百石,到年末,倉庫裡還存有餘糧。默念著這些,私下里越發感到羞愧,乃至終日都不能把它遺忘。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陝西周至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於詩人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縣尉在縣里主管緝捕盜賊、徵收捐稅等事。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陝西渭南)人。 800年(貞元十六年)中進士,歷任左拾遺、東宮贊善大夫、江州司馬、杭州、蘇州刺史、太傅等職。白居易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他所寫的《秦中吟》、《新樂府》,敢於針對當權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會矛盾,他又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人。白居易的敘事詩如《長恨歌》、《琵琶行》,描寫細膩,生動感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影響極為廣泛。在詩歌創作理論上,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主張。現存詩3000多首,有《白氏長慶集》。

 

作者:王统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