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山水画意境3
“萧条澹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近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这是北宋的欧阳修在《试笔》一文中所写。中国文人画家以萧条澹泊、荒寒简远,为山水画的最高意境。童书业先生辨中国山水画的南北分宗问题,指出“萧条澹泊、荒寒简远”其实是在明代以后才称为山水画的正宗,成为尊南抑北的风格价值取向,并拈出明末的莫是龙作为始作俑者。钱钟书先生论《中国诗与中国画》,对南宗如何演化为山水画的正宗也有一番评论,以董其昌等人作为关节。20对于这一“公案”,徐复观先生考辨最为详尽,他认为董氏的南北分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标榜他以淡、以天真自然为宗的艺术宗旨”,董提举王维的画史地位,也是因为认为“山水画至王维而发展到了淡、到了天真自然的境地”,董“所标举的淡、自然,这都是从庄学,从魏晋玄学中出来的观念,这也是山水画得以成立的基本观念。”尽管在山水画派的分宗的历史认知上有分歧,童书业先生也同样认为“如中国的山水画,往往表示出一种自然哲学的意味,叫人看了它,能联想到自然的伟大和美。又如中国的写意画往往表示出一种超脱的人格,叫人看了它,能联想到高人逸士的性情”。“中国人不畏惧自然,也不想征服自然,他只是歌颂自然,与自然浑为一气,一切人为的东西,也都带有自然的色彩;拿人放在自然之中,不与自然对立”。21这就是传统中国山水画最终想实现的终极意境,中国文人山水画中的“集体无意识”。中国文人在自身长期人文历史中,物象和物象的空间形式在世代相传的心理经验处于不断积累与创造之中,积淀在每个人的无意识的深处,成为中国文人集体的、普遍的、历史的无意识和审美积淀,形成意象、意境的美感形式,并最终形成中国文人的情感意象和美感“原型”。“必须寻求一种想象的冥想模式,艺术品并不一定都是独创的产物,而是寻找一种共通感和人类的普遍原则”。22因此,山水画创作和探讨从某种意义上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宗教形式。所以童书业先生评述明清以后的山水画“渐渐造成一种比较固定的简化格局”。山水画体现的是中国文人的宇宙意识和人生体验,艺术创新再重要也比不上如何实现“萧条澹泊、荒寒简远”的正统意境感验来得重要,中国传统文人就是这样通过对山水画的历史性意境的完成从而一代代地进行着他们的文化仪式,直到近代化的中国山水画的出现。
作者:李岳洋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