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讲述《设计概论》这门课,一个不可避免的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设计与艺术的渊源。稍微了解设计史都知道:设计与艺术是有着天生的血缘关系,犹如双胞胎、并蒂莲。然而随着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展开,经济的高速发展,设计与艺术有着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我们说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为了生活,但它是通过实用的产品的属性来表现。同设计的实用性相比较,艺术的主要价值和功能是审美。设计与艺术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其本质的差别导致了当下设计与艺术分庭抗争的局面,当然也影响到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
当下,特别是高师类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恰恰是由于忽视了两者的本质属性,导致实际的教学中出现很多失误,存在许多弊病。下面就以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为例,阐述一下笔者所认为的不合理之处,敬请参考。
美术学是属于师范教育类型,因为师范性的缘故,所以其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主要是小、中学美术教师。从培养方式上来看,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根本之处是因为与当下很多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脱节严重。依笔者看,小学的美术教育重在美术启蒙,诱导学生开始接触美,认识美,发现美,注重的是心智的启迪,因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一个优秀的小学美术教师其掌握的技能甚至要比一个纯粹的艺术家要更加多样化。在实际的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也是多样化的,更准确的说有时甚至扮演了一个类似于“导演”的角色。而中学美术教育现在基本成为了高考美术的牺牲品,何谈美育?美育的目的更是纸上谈兵。如果毕业的学生仅仅作为一名高考美术的培训老师,我们的教育真是绰绰有余。然而随着美术教育的改革,美术高考弊病被不断地揭露、剖析和批判,艺术教育“美育”的功能和价值最终会渐渐体现出来,而在新时代条件下如何培养有着崇高美育价值观的基础美术教师就成为当下高等师范院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因而,在通往美育这条漫漫而修远的道路上,教师的培养就成了重中之重。
实际上,在这里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近年来笔者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所谓的“师范性”。记得前几年,学校曾经举办过一场所谓的“师范性”的学术研讨会,红地黄字的标语贴的真是“热烈”,“花枝招展”的海报似乎也在炫耀这次会议是多么的重要和成功。然而几年过去了,学校却依然如故,感觉不到一点点声音,看来几年前的研讨会已经潜规则化了。2007年的教学评估“影响”深远,我相信每个老师都不能忘怀,对于这次评估,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觉得专家们提出的很重要和看的很透彻的一个问题是:学校对基础教育研究这一方面关注太差,是弱势群体。专家的眼光果然犀利,一下子就洞见出学校的薄弱环节。然而专家的大锤却没有敲响学校的警钟,评估至今,对于基础教育(美术基础教育)这一弱势,学校貌似依然没有采取什么相应的改革措施,这,竟然成为一个师范类型的高校的弊病!
还是连接到我们的美术学专业吧。那么,我们美术学专业的“师范性”到底体现在那里?难道仅仅因为我们是隶属师范院校的美术学院吗?在当下艺术生就业如同“三座大山”一样的沉重压力下,再谈“师范性”还有没有实际意义?师范性的意义有多远?依笔者观点,决策者在进行教学改革时不应仅仅着眼于局部利益,应该在宏大、开放的视野环境中做整体性和战略性的把握。美术学院只有两个大的专业,师范类和应用设计类,通过改革使师范类的更加专业和精纯,而设计类,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使改革与市场能够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还原设计的本来意义。
谈到师范性的建设,我们还有很多不足,首先从师资条件来看,我们的教师大多来自于各大美院,都是艺术家类型,无论是过去的在校读书还是当下的教书育人,骨子里显现的都是艺术家的灵魂,我们身为师范院校美术学院,然而真正从师范类毕业的却凤毛麟角。当然,我并不是强调美院出身的艺术家们不行,其实我觉得这恰恰是我们学院的优势,因为这一批人专业更精,眼光更高,视野更开阔。但是也有先天的缺陷,这就涉及到第二点。
第二,由于教师大都是职业艺术家出身,所以从大的方面如在培养方式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上到小的如课程建设,甚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不会打上“艺术家模式”(自我)的烙印。笔者认为,我们毕竟是师范院校,不得不承认在艺术技巧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比美院要差得很多,但是我们的特色是“师范性”,这恰恰也是美院没有反而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因此我们只要把“师范性”做的更专业、更精纯,在市场条件下,我们的学生就业就可以与之抗衡,就可以有好的出路。毕竟,在当下,任何改革,市场才是唯一的选择!
再次,从课程的设置来看,很明显的“艺术家模式”。稍微比对一下我们和专业艺术院校的开课目录就很清楚。看似专业性很强,艺术味十足,但问题是专业性或者说艺术性不能简单的就等同于“师范性”。我们所缺乏正是对于这一特色的深入研究和考察。师范类的学生,就业的主要目标是中小学的师资,但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我们的学生对于当下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实际情况相当陌生,也包括像我曾经几次教授《中学美术教学方法》课的老师也有失职的嫌疑。我们不知道小学、中学的美术教材如今是怎样的?做了哪些改革?是什么版本的?全国各个省市用的美术教材是怎样的?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授课方法又有怎样的差别……?等等,类似的问题犹如天上的繁星。这些问题怎样解决?难道只有等学生们毕业了将来到中学任职时自己再独立研究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的学生仅仅掌握了单纯的美术技艺,没有一点点师范性的了解,怎能在当下竞争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为什么不能在四年的师范教育中提前开设类似的课程,而把大把的时间用在纯粹的技艺的培训上?
我们缺乏的正是实际的考察。“师范性”,不单是一个学术术语,更是一种实际的操作能力的培养,笔者看来,要培养出有着崇高美育价值观的基础美术教师,我们必须对中学美术教学进行实际的考察,真正把师范学生的培养与中学美术的实际教学联系起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笔者对“毕业创作”也持怀疑态度,学生花费几乎一年的时间用来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油画,国画,到最后精疲力竭的搞出了自己的“精品”,展示自己四年的“成果”,但是有实际的意义吗?我们培养的不是艺术家,为什么还要按照他们的规格来毕业呢?为什么不能采取一个既能展示学生能力又与其就业紧密联系的方法来替换“精品”创作的模式呢?笔者认为,可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可以给他们展示更加富有才华的机会,国外的艺术院校无论是从录取和毕业方面都比较灵活,比较开放,是真正对学生能力的注重(可以参考艺术国际网和99艺术网)。
当然,补上最后一句,以上仅仅是笔者对教学的一点看法,纯属戏言,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作者:听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