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以表现西部山川人物见长的油画家张万凌通过作品传递给我的第一眼信息,就是他对故乡陇东难以割舍的眷恋,后来他的自叙强化了我的判断。他说:“我告别了喧嚣的城市,去寻找和拣拾那份已经疏离的情感和记忆。我必须为心灵寻找新的栖息地。”张万凌在寻找自己的心愿之乡,他找到了,他的艺术也就有了根和养料。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疏离之后的回归,使张万凌的视角变得与众不同。与众多表现西部山川的画家不同,张万凌不是一个外来者,需要在风景面前揣摩、审视、欣赏,表现它新奇的一面。也不是一个一生系于土地的乡亲,因为熟视而陌生了身边的美。他是一个农民之子,天生就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童年的记忆成为他心里挥之不去的印迹。这种身在其外、心在其内的观照,使张万凌笔下的西部风景自然地涌现出平和、朴素与宽厚的气质,有了一种异乎他人的沉着、透彻、安谧,甚至悲怆和欣悦的欣赏感受。 没有宣言,没有观念,张万凌的画里却有着信念和理想的光照。比如他的《北方冬日》系列,没有太多技巧的炫耀,没有太多色彩的渲染,没有太多观念的附着,张万凌用了一种最直接、最平铺直叙的方式表达着他的所见所思所想。画面中若有若无的一丝暖色总让我们在萧瑟和空寂中感到生命的律动和自然的生机。这种最朴素的表达正好与他身在的土地达到了默契的融合,成就了张万凌油画最可贵的品质:即与土地的一种亲密关系。 这种关系不是印象式的景致,不是旅行游记的记忆,不是猎奇新鲜的感受,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生存在现场的倾诉和呐喊。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张万凌所在的生存之地,它选择了画家,并通过他的画笔和思考开始发言。 如果说,张万凌笔下的风景更多表现的是他与土地的轻松关系,那么,我们在他的人物画中,就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悲欢和时间的冷暖。这种沉重的感受并不是张万凌刻意的表现,只是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本身就如同脚下的土地,积蓄了千年的时光和文化的传递,自然而然就会生出这如许的苦味。比如他的《细腰老农》、《蝉躁时节》等作品,是他从现实生活中摆脱了苦涩、悲凉和无奈,撷取了愉悦温馨的回忆所创作出来的。这一切都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让我们的精神受到震动。这是美吗?这是生活吗?这是北方的地域特色吗?张万凌在追问:“在它面前,我多少次问自己,作为土地的子民,我们究竟对它有多少的认知?许多时候,我真正面对它的时候,竟会失语和不知所措。” 张万凌曾在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原作前长久的伫立,那一刻,他被艺术的光辉所笼罩和感动,他看到了自己的心愿之乡。 |
作者:梦醒时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