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是芝加哥市文化局顾问. 芝加哥的文化, 艺术, 音乐和建筑我都很欣赏. 芝加哥在20世纪所展现的建筑多元丰富性,使它几乎已经像是一座活的现代建筑博物馆,只要沿着城市中心的道路行走,过去百年间建筑演化的各样面目与许多著名的代表性建筑作品,都会在不觉间就跃然眼前。
1871年芝加哥的一场滔天大火,把这座正迅速成长于美国富庶的中西部谷仓的新兴城市烧成一片灰烬; 但是这灾难事实上也为日后迈入20世纪、成为重要的高层建筑代表城市的芝加哥预铺了重新发展的锦绣坦途。
整个芝加哥现代建筑的发展有着很长的一段停顿期,战后第一栋令人目光一亮并具时代突破性的建筑,大概就非SOM所设计的内陆钢铁大楼莫属了; 这栋盖于1957年的办公大楼,将垂直服务空间完全集中在封闭的方形体内,以允许长方形办公空间有着最大面积的采光面,并将结构柱子拉出于建筑物外缘,让平面内无柱子阻隔、可自由区划使用,这些空间与平面上突破性的观念,加上整座建筑极简洁优雅具现代感的外观,使这座至今已逾50年时光的建筑,不管在面对芝加哥其他过往或现在的建筑时,依然一点不见逊色。
这股风格在80年代就遭受到后现代风格的强力挑战,其中尤其以来自德国的贺蒙•杨 (Helmut Yahn) 最具代表性,他在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的乘客登机站方案里,将结构肌理美学与后现代风格交混,颇受当时舆论的好评。
奥黑尔国际机场地下通道场景
奥黑尔国际机场(O'Hare International Airport)候机楼,结构肌理美学与后现代风格交混
提到20世纪高层建筑,就不能不提到另外一位以芝加哥为基地的重量级现代主义大将密斯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密斯在1938年接受伊利诺理工学院 (IIT) 建筑系主持人聘职而移民芝加哥,他所带来的对于理性清晰与知性秩序的观念,对后续现代主义影响极为深远; 依利诺工学院(IIT) 校园区建筑以及1964年在市中心区的联邦中心,都是密斯在芝加哥留下的重要建筑遗产。
密斯提出的“空无”建筑观,除了赋予使用者最大自由使用空间的可能 (大部分空间内无任何固定强制使用机能的摆置),似乎也同时显现出一种建筑师自身隐没的谦虚; 这种个性与另一位以芝加哥为大本营的大师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 所服膺的机能与造型必须密切吻合的原则,以及建筑物具有强烈有机性的性格,因为大异其趣而彼此间生出争论。赖特说:“国际风格乃是极权主义……这些包豪斯的建筑师们已由德国的政治极权主义,经过外表上的改进,而将他们自己看作是美国的艺术极权主义了。”
这样的争议与反对声音,事实上无法阻止这一波以密斯为首的“国际主义”风格以芝加哥为中心在美国的发展风潮;芝加哥之后就由SOM为接棒者,继续对此类钢骨与玻璃的建筑美学,提出一系列延续的实践作品,例如极有密斯风格的达理中心 (Daley Center),与分别盖于1970年左右的80余层的汉考克大厦 (John Hancock Center) 与110层摩天大楼世纪代表作威利斯大厦 (Wills Building),都可视作这波密斯风格现代主义建筑的延续发展。
89层高的 "汉考克大厦" (John Hancock Center)
作者:moywillie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