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国松谈艺录》批注之六

 

▲“在欧洲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尚未开始之前,中国的艺术思想的发展,已达到注重艺术家个人心灵的表现了。”——中国的绘画或者说美术,其产生之初就是因为心灵表达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必须与所绘之物紧密结合,融于一体的。

 

▲“画家们已开始放弃自然外形的模仿与再现,并进而藉形写意,为了适合内心的表现而可任意地改变自然,以达到艺术自我感情的自由宣泄”

中国画从来就没有“自然外形的模仿与再现”这个过程。“任意地改变自然”这是西方现代绘画的特色,中国画中从来就没有“任意”这种现象的。任何的个人形象处理都必须是符合绘画的内理的。有“随意”之说却未曾有“任意”,“随意”是“随”即时之“意”,亦即鲜活生命活动自然产生的内心生发之“意”,此“意”在落实到画面时与一定的形结合在一起,影响和改变着物之形象,但同时对于物自身的尊重作为这种改变的底线是必须遵循的。

 

▲“整个的美术史,也就是艺术家为了争取表现自由的奋斗历史。”——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画家的精神表现必须具有精神的深度与高度,同时是极为精确的。“表现自由”必须与表现的深度、高度相配合,即“自由”不能损害精神深度、高度的表达,也就是说“自由”是在精神深度、高度以后的自由。消解画中的物的形象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更为自由,同时精神的表达失去了物形象的凭借则成为了轻浮的游魂,难以找到安定之宅,也就不可能具有深度和高度了,或者说只有个人化的自以为是的“深度”或“高度”了,因为在此时已经失去了与他人交流的可靠凭据了。

 

作者:查律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